最近,中國人民銀行和中國證監會等部門先后表態稱,當前要大力推動債券市場的平穩健康發展,特別是要擴大企業債券發行規模,大力發展公司債券。同時還有消息稱,《企業債券管理條例》已經修改完畢,不久將正式出臺。
種種跡象顯示,國內債券市場將在今年迎來歷史性的發展新機遇,一個包括國債、金融債、企業債和公司債等諸多品種在內的“大債市”輪廓呼之欲出。
公司債或將成為“債市發動機”
5月30日,中國人民銀行發布《2006年中國金融市場發展報告》指出,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作為直接融資的主渠道,債券市場對于有效配置金融資源、保障貨幣政策有效傳導、維護宏觀經濟健康運行等發揮著重要作用。
所以,當前要進一步推動債券市場的平穩健康發展,加強債券市場產品和工具的創新;建立規范的市場機制,包括債券發行的備案管理、信息披露和債券評級等;大力發展機構投資者,積極引入和培育證券公司、保險機構、基金等機構投資者;堅持市場化發展方向,充分發揮債券市場行業自律的作用。
頗具巧合意義的是,在央行表態要推動債券市場發展的同時,證監會等部門的相關負責人也在不同場合表達了相同的觀點。
“大力發展公司債市場,擴大直接融資比重”,中國證監會副主席桂敏杰在最近一次座談會上介紹說,這已成為證監會下一步的重點工作之一。
中國證監會副主席屠光紹此前剛剛在上海表示,目前,公司債市場發展的條件已基本具備,要從三個層面深化改革,有序、穩步、健康地推進債券市場尤其是公司債市場發展。
今年初召開的全國金融工作會議就曾提出,要構建多層次金融市場體系,擴大直接融資規模和比重,加快發展債券市場。在其后的“兩會”上,更是傳出公司債有可能與現行企業債拆分同步發展的消息。
至此,國內債券市場的發展,特別是公司債的前途命運成為市場關注的一大焦點。
從“五龍治水”到“大一統”
事實上,相對于國內股票市場來說,我國債券市場的發展一直處在“跛足”狀態,債券市場規模小、市場化程度低、發行和交易市場割裂。尤其是公司債券,與國債和金融債相比,發展更是緩慢。
統計顯示,截至2006年底,我國債券市場余額為57455億元(不包括央行票據),與GDP的比例為27.44%,遠遠低于發達國家163.11%的水平,也遠低于我國股票市值與GDP的比例;我國債券市場中國債、金融債、企業債分別占50.56%、44.19%、5.0%。企業債余額僅為2831億元,與GDP的比例僅為1.35%。
太平洋證券研究員李偉平認為,目前國內債券市場發展滯后的直接原因,主要是債券品種收益率相對較低,不像股票那樣可以享受資產溢價的預期。同時,對宏觀經濟過熱的擔憂和緊縮的預期,也給債市發展帶來不小的影響。另外,債市和股市之間存在著“蹺蹺板效應”,在股市表現紅火的時候,債市的資金被大量抽離。
業內人士坦言,我國債券市場發展緩慢的更重要原因,還在于多頭監管、行政化審批等制度因素。目前,對債券市場的發行監管呈現“五龍治水”的局面:財政部負責管理國債的發行,并會同中國人民銀行、中國證監會管理國債的交易流通機制;國家發改委單獨管理企業債的發行,企業債的上市交易則需與人民銀行和證監會進行協調;證監會管理可轉債、可分離公司債的發行和交易;人民銀行管理短期融資券、金融債的發行;銀監會管理商業銀行的次級債、混合次級債發行。此外,保監會決定保險公司可以投資哪些類型的債券。
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殷劍峰博士向記者表示,這種多頭管理的格局,是由歷史原因形成的,既有正面效應也有負面效應。一方面,多頭管理模式有利于在部門之間形成一定的競爭關系,避免單一的行政壟斷出現。另一方面,也容易出現部門之間協調不夠靈活,監管標準不夠統一等方面的問題。
中國銀監會業務創新與協調監管部一位官員表示,目前急需放松對債券市場過度的行政管制?紤]到我國的現實情況,當務之急并非進行監管權限的“大一統”,而是需要逐步建立部際協調機制,統一監管標準,盡快制訂直接債務融資市場的普適性法律框架。在市場化程度提高和成熟后,再逐漸將監管權統一至一個具有市場化監管準則和市場化理念的部門。
打通場內、場外兩大市場
央行在其發布的《2006年中國金融市場發展報告》中指出,“要注重債券市場的協調和統籌,主要依托場外市場,促進場外市場與場內市場的互通互聯!
據工商銀行資金營運部副總經理唐凌云介紹,經過十幾年的發展,我國債券市場目前已經形成交易所市場、銀行間市場、柜臺債券市場三個子市場共同發展的格局。前者為場內市場,后兩者為場外市場,債券市場整體上形成了“兩市分立”的狀態。
招商證券債券分析師何欣向記者表示,包括交易所市場、銀行間市場、柜臺債券市場在內的三個子市場之間,既有業務方面的交叉,更有職能方面的分工。
唐凌云表示,一般來說,債券利率變動的幅度較小,只有資金實力雄厚的機構投資者才會對微小的價格或利率變動敏感,因此債券交易涉及的金額十分巨大,更適應場外通過交易雙方詢價的方式完成交易。如果采取交易所集合競價的方式,一是交易的連續性不能保證,二是容易導致價格過度波動,扭曲價格。正因如此,報價驅動型的場外市場成為成熟債券市場交易的主要方式,投資人大部分為機構投資者,個人或者中小機構作為直接投資者參與債券市場的只占極少數。
與銀行間債券市場蓬勃發展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交易所市場中大部分債券品種及其交易量卻在不斷萎縮之中。
“由于銀行間市場在交易機制尤其是機構投資者方面的優勢,交易所債券價格的走勢基本上也跟隨銀行間市場!敝袊鐣茖W院金融研究所李連三博士表示。
交易所債市萎靡不堪,已經引起了證監會等部門的高度重視。中國證監會市場監管部主任謝庚曾經提出過四步走的設想:除了打通市場主體,還要更順暢地進行市場間的轉托管、整合交易品種,實現兩個市場上的品種能夠相互掛牌!叭绻@幾方面工作都比較順利,在時機成熟時,再考慮合并銀行間市場和交易所市場,形成一個統一的債券市場!(張漢青 徐岳 張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