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7月15日電 美國《僑報》7月15日發表中國時評文章《中國究竟有無熱錢?》說,宏觀經濟一旦成為普遍關注的焦點,甚至是人們投資、生活的重要依據時,其對信息透明的渴求將逐漸增大。由此看來,當務之急應是盡快搞清中國國內熱錢的數量究竟有多少,其流向如何,再據此測算中國金融市場的風險到底多大。
文章摘錄如下:
中國央行14日公布數據說,上半年中國外匯儲備激增2806億美元,余額達到18088億美元,同比增長35.73%。這又是一組有關中國經濟增長傳奇的數字。
外儲的增長再次引起外界對熱錢涌入中國的猜測——測算熱錢的其中一種簡單方法是用外儲的增加值減去貿易順差和境外直接投資。而據海關總署和商務部的數據,今年上半年中國貿易順差為990.3億美元,而實際使用外資金額則為523.88億美元。
有關熱錢的話題近來的確有些玄妙:先是中國社科院專家張明發布報告指,在一定經濟學模型假設下,熱錢流入中國已達驚人的1.75萬億美元,刷新了此前有人預測中國8000億美元熱錢的說法;而后,摩根士丹利又將這一數字調整為3109億美元。
更讓人“匪夷所思”的則是同一機構還有不同的說法。北京《中國經濟周刊》援引國家外匯局相關機構負責人的話稱“中國國內不存在熱錢,只有一些異常資金”;而后,該機構又立即在其官方網站發表聲明澄清前述報道觀點并不代表外匯局。
僅從這兩項對比就可以看出,各方對熱錢規模的測算和態度偏差極大。
熱錢,又稱游資或投機性短期資本,是為追求最高報酬及最低風險而在國際金融市場迅速流動的短期投機資金,主要是為逃避政治風險,追求匯率變動、重要商品價格變動或國際有價證券價格變動的利益,最大特點就是短期、套利和投機。
按照這樣理解,熱錢問題并非可有可無的猜謎游戲:各方專家已不止一次地表示,熱錢最大危害不在于流入,而產生于其突然大規模的撤離。無論是上世紀末的東南亞金融危機,還是不久前發生在越南的金融動蕩,都已敲響警鐘。
事實上,熱錢問題在中國社會引起的爭議和關注,恰恰顯示國人同胞對經濟信息的渴求。今年以來,世界經濟走勢模糊,中國股市更是表現反常。
宏觀經濟一旦成為普遍關注的焦點,甚至是人們投資、生活的重要依據時,其對信息透明的渴求將逐漸增大。由此看來,當務之急應是盡快搞清中國國內熱錢的數量究竟有多少,其流向如何,再據此測算中國金融市場的風險到底多大。
經濟專家的假設可以不必當真,官方機構說法反復又是為何? (鐘海之)
圖片報道 | 更多>> |
|
- [個唱]范范個唱 張韶涵助陣破不和傳言
- [情感]男子街頭菜刀劫持女友
- [電影]《非誠勿擾》片花
- [國際]烏克蘭議員在國會比試拳腳
- [娛樂]庾澄慶說沒與伊能靜離婚
- [星光]小S臺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語晨與周杰倫緋聞成焦點
- [科教]南極科考雪龍船遭遇強氣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