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9月11日電 據香港《經濟導報》報道,日前,國家發改委秘書長韓永文證實,中國已經正式采用“原油加成本”的成品油定價機制。這是國內成品油定價機制的一次全新嘗試,也必然會掀開國內整個石油價格體系和石油產業格局改革的新篇章。
現行油價機制弊端連連
中國現行成品油價格形成機制是在1998年和2001年兩次改革方案的基礎上形成的,是按照與國際市場價格接軌并保持國內油價相對穩定的原則確定的,即國內原油價格與國際油價接軌,而成品油價格變化則由國家發改委根據紐約、新加坡和鹿特丹三地成品油價格制定國內成品油零售基準價。這種定價機制雖符合與國際接軌的原則,但只是一種被動接軌,只適用于國際油價相對穩定的情況,如果國際油價反復震蕩,個中弊端便會一一顯露出來。
首先,調價時間滯后,容易刺激市場投機。其次,原油價格和成品油價格接軌不同步,嚴重打擊了國內煉油企業的生產積極性,最終導致國內成品油市場供給緊缺。最后,現行石油價格機制缺乏較為完備的監管體系,政府角色尷尬。另外,政府雖然參與定價,但相應的監管體系尚不健全,再加之中石化、中石油兩大集團公司在國內石油產業中的壟斷地位,致使政府在石油市場監管體制改革上的前進步伐一直比較緩慢,從一定程度上也阻礙了國內石油價格機制市場化的進程。
改革舉步維艱
“國際市場油價上漲,國內的銷價又不能變動,這就帶來一個問題,即增加了煉油企業的成本壓力。同時,油價過低也不利于節能減排,所以成品油價格確確實實需要改革。但現在要提高石油的價格,又面臨著下游行業的承受能力問題。所以,油價改革面臨著‘兩難’的選擇。” 國家發改委價格司司長曹長慶的一番話道出了油價改革所面臨的尷尬境地。
報道說,石油價格機制改革所要面臨最大的一個問題,就是社會承受力的問題。成品油價格機制改革牽動著社會的方方面面,石油價格提高10%,居民消費價格上升0.25%,生產數據價格上升0.9%,對相關行業的影響無疑是巨大,對整個社會的穩定也息息相關。因此中國石油價格機制改革一直遵循謹慎前行、穩步推進的原則,兼顧大局,分階段、分步驟地進行。
石油價格體制改革勢在必行
報道指出,隨著國際油價的不斷攀升和中國石油進口依存度增強,中國的石油安全正受到嚴重挑戰,建立科學、合理的石油價格體系刻不容緩。國內相關政府部門、學術界以及石油產業界等都為石油價格體系改革進行了著實有效的實踐和探索。首先,國內成品油價格應選擇和國際原油價格實時接軌的方式,充分反映市場供求關系,考慮到成本、稅金、利潤三部份,結合與相關產品和國際價格之間的合理比價以及國內整體宏觀經濟的承受能力,采取穩步推進的方式,有計劃、分步驟完成國內油價體制改革。
其次,政府在石油體系中的職能作用要有所調整。政府需要逐步放棄政策管理手段,從政府定價向市場定價過渡,積極穩妥地引導價格發揮其市場調節和資源合理配置的功效,而政府管理職能逐步由直接制定價格向協調、監管方面轉變,靈活利用稅收、利率、儲備等經濟手段間接調控國內石油價格,影響石油企業的價格政策。同時,建立和完善價格聽證制度,公開信息,讓公共產品生產企業的成本、利潤、報酬接受社會的監督。
最后,要積極參與國際石油市場運作,最大限度地影響國際石油價格的形成。并通過建立多層次石油金融體系,保障國內石油供應的安全。否則即使控制大量石油資源,石油價格被其它國家控制,中國的石油安全也仍然無法得到保障。
日前,國家發改委秘書長韓永文證實,中國已經正式采用“原油加成本”的成品油定價機制。新定價機制中,是以布倫特、迪拜、米納斯三地原油價格為基準,加上煉油企業一定的利潤產生國內成品油價格機制。這是國內成品油定價機制的一次全新嘗試,也必然會掀開國內整個石油價格體系和石油產業格局改革的新篇章。(唐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