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8月28日電 新加坡《聯合早報》發表評論稱,中美貿易之間大有劍拔弩張的態勢,但不至于演變成貿易戰。對美國而言,只有保護出口而不是限制進口,才可能減少逆差;而對中國來說,只有采取切實措施才可能緩解來自貿易伙伴的壓力。全文摘錄如下:
最近以來,由于部分產品質量不過關或者不符安全標準,“中國制造”的品牌在美歐以及全球市場都受到冷遇,也使中國與主要貿易體之間的貿易糾紛,顯得更加突出和復雜。
目前,德國總理默克爾正在北京訪問,中歐貿易爭執是她與中方領導人討論的主要話題之一;而在華盛頓,中美貿易摩擦更成了一個敏感的政治話題。由于中美歐三方都是世界上主要的貿易體,因此,它們處理彼此間分歧的方式,將影響到國際貿易的秩序,其他國家難免要密切關注。
相較于中歐之間的爭執,中美貿易糾紛所涉及的因素顯然要多一些,看上去也更加復雜。美國對中國的最嚴重指責,就是指北京通過操縱人民幣匯率,在對外貿易中取得了巨大的順差。這種聲音既來自政府,也來自國會,但國會的聲音顯然更大。
接下來就是指責中國以低于成本的價格向美國傾銷廉價產品,對美國中小企業的生存以及勞工的就業機會構成了威脅。這些指責主要是來自美國的一些商業利益集團,通過國會議員發出聲音后,對布什政府和中方構成了很大壓力。因此,從去年11月起,美國開始對中國五類產品展開反傾銷調查,中國500家企業受到影響。加上還有揮之不去的知識產權問題,特別是由于最近發生了產品質量缺陷問題,中國在雙邊貿易糾紛中一直被美國追打。
從最近的情況來看,中美之間大有劍拔弩張的態勢,但仔細觀察,其中有實有虛,應該不至于演變成大規模的貿易戰。中方一直享受對美貿易順差,即便美國采取更多限制中國產品的措施,那也很難扭轉這個局面;而美國所追求的是中國做更大讓步,目標是減少貿易逆差,并不是截斷雙邊貿易。雙方的底線是很清楚的,所以貿易摩擦不會出現失控局面。
但是,貿易伙伴也有可能演變成傷害彼此的對手。中美兩國經貿實力強大,用什么方式來解決糾紛,不僅攸關它們各自的利益,而且還會對其他貿易體產生或好或壞的示范作用。
對美國而言,只有保護出口,而不是限制進口,才有可能減少逆差;而對中國來說,只有耐心傾聽對方的抱怨并采取切實的措施,才有可能緩解來自貿易伙伴的壓力。美國有不少人依然相信懲罰措施能夠減少逆差,中方也有人認為只要采取反擊措施就能減少美國的壓力,這兩種心態都無助于問題的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