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歐洲、日本三大經濟體低迷四五年的可能性在加大而不是在減小。
● 如果各種經濟調整政策能夠真正落實,中國確實很有可能最先走出低谷。但走出低谷不等于回到過去,老百姓凌晨排隊買房的變態過熱現象不會再出現。
● 中國要實現充分就業非常困難,絕不能拋棄制造業和勞動密集型行業。
日前,著名經濟學家樊綱在主題為“2009年8%增長率下的經濟格局與預期調整”的演講中對當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給予初步判斷。他說,金融危機的恐慌期和恐慌期的調整基本結束,但經濟危機還處在初級階段。
樊綱說,這次經濟波動導致失業增長,再一次說明了中國要實現充分就業非常困難。中國要發展高新科技產業,但同時不能拋棄制造業和勞動密集型行業。
看全球
金融危機恐慌期過去
后面將是實體經濟下滑
樊綱表示,從金融危機的角度看,恐慌期已經過去,恐慌期的過渡調整也已基本結束。接下來進行的就是消化壞賬,消化金融業過剩生產能力的過程可能相當漫長。
樊綱認為,金融危機后面是經濟危機,是實體經濟的下滑。“目前經濟危機的恐慌期可能還沒完全過去,大規模的倒閉破產,大規模的解雇員工,這些事情不能說是剛剛開始,但還在初級階段。”樊綱說。
樊綱表示,美國、歐洲、日本這三大經濟體剛剛開始進入正式衰退,去年第四季度是零點幾的衰退,現在是百分之一點幾、二點幾的衰退,程度正在逐漸加深。
樊綱不相信全球三大經濟體明年會復蘇。他認為,三大經濟體低迷四五年的可能性在加大而不是在減小。三大經濟體在金融市場和房地產市場上的泡沫破裂對全球經濟影響非常大,恢復絕不是一兩天的事情。
不過,樊綱不相信會有十年的低迷、十年的衰退,因為這次有政府聯手救市。
看中國
經濟泡沫及時被調整
有可能最先走出低谷
說到中國經濟快速下滑的原因,樊綱表示:“從2007年的12%一下子跌到現在的6%。原因就是中國跟世界經濟的情況不一樣,世界經濟衰退與金融危機的爆發直接相關,而中國經濟則受兩股力量的作用,一是因為危機恐慌導致的自身調整,二是危機外圍的影響。”
樊綱說,中國從2004年開始一直在調整宏觀經濟過熱問題,但三大因素使這些政策遲遲不起作用。一是股市泡沫,二是樓市過熱,三是每年30%~40%的出口增長。于是,一個政策出臺沒起作用,另一個領域又出了一個政策,三四年間出了一大批政策,當抵消因素突然消失時,原本政策調整的力度就可能過大了。
與美國不同的是,中國先行對樓市等領域進行了調整。“我們跟世界危機的波動不是同步的,我們先行進行了調整,從拐點來講早了一年。”樊綱說。
美國連續6年沒有采取實質性的措施來抑制樓市泡沫,而中國在樓市出現過熱趨勢時就介入調整,因此,中國的泡沫不是一個能產生大危機的泡沫。
樊綱認為,中國財政在一定程度上是有盈余的,債務跟GDP的關系也是世界上最低的,中國對貨幣的控制力仍有寬松余地,還有大量的外匯儲備。如果包括4萬億元貨幣政策在內的各種經濟政策調整能夠真正落實,中國確實很有可能最先走出低谷。
不過,樊綱同時指出,中國經濟走出低谷不等于回到過去,能有8%~9%的增長,已是全世界最高的了,不可能再有老百姓凌晨排隊買房的變態過熱現象。
看危機后格局
中國還要靠勞動力掙錢
美國仍會是最發達國家
在回答本報記者關于中國和美國經濟格局在危機后有無變化的問題時,樊綱說,中美經濟格局會有一定變化。但在相當長時間內,中國依然是一個低收入的發展中國家,還有幾億農民要進城。中國主要還是靠勞動力掙錢,這是必須認清的。同時,美國仍然是世界上最發達的國家。美歐等發達國家在世界經濟中處于主導地位的格局短期內不會出現重大變化,我們要面對現實制定政策。
美國獲得了貨幣發行權,獲得了國際本位貨幣地位,這是他們經濟實力最強的結果。再加上二戰期間60%的黃金都被運到了美國,這樣格局不是想讓它變化就能變化的。
唱衰制造業
誰管就業難?
記者:現在中小企業非常困難,此外,中國還面臨2000萬農民工失業。您怎么看待?
樊綱:這次經濟波動導致失業增長,再一次說明了中國要實現充分就業多么難。大學生就業也很困難,但最難的是農民工的就業。他們回鄉只能務農,他們當不了電腦工程師,也當不了新聞記者。
不要唱衰中國的制造業,不要再說中國不搞這個、不搞那個。不搞這個、不搞那個,這么多的農民怎么就業?現在2000萬農民工回鄉了,但將來至少還有1.5~1.7億農民得進城。老的出不了鄉,下一代也要進城,因為農民的收入太低了。
中國的城市化、工業化進程遠遠有結束;中國創造就業的工作遠遠沒有結束。制造業對中國來講是多么寶貴,低端制造業、勞動密集型的服務業對中國是多么寶貴。我們是要搞高新科技行業,但是不要拋棄制造業。
都說要轉型,自己都看不起自己的行業,都要搞什么高新科技,十幾年來好不容易形成了點核心競爭力,市場剛剛開始進入前沿,就要放棄。你不投入資金、精力去創新,那波動一來你不倒閉誰倒閉?所以我說從長遠來講,要振興制造業、振興勞動密集型行業。
我們怎么振興就業?除了短期安撫手段,根本的問題是把中國長期的產業結構想清楚。(記者曾向榮、柳建云)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