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吳曉靈認為,由于統計科學性和地方領導干部扭曲的政績觀,應該取消地方政府GDP的統計。(12月29日《新京報》)
吳曉靈委員有兩個理由:從統計科學性分析,國家能夠出GDP的統計數據是因為有國界,把進口和出口相抵之后的凈額計入GDP,但是國內地區之間沒有海關,貨物的進出會產生重復統計的問題,造成地方GDP不準確,對數據造假留下隱患;此外,地方GDP成了地方政府政績考核的重要內容,為造假提供了動力。所以應該把GDP指標從地方指標中取消,地方只管衛生、教育、就業、環保這些硬性指標,只有讓地方政府對環境和公共服務負責,才能夠徹底糾正現存的不科學的發展觀。
坊間廣為流傳著這樣的對聯:“上級壓下級,層層加碼,馬到成功”,“下級騙上級,層層摻水,水到渠成”,橫批“官出數字,數字出官”。地方GDP統計標準的不統一、不規范、不科學的情況確實存在,甚至數字造假的情況也存在,“唯GDP論”的政績觀及其不良影響也是一個客觀現實。所以說,吳曉靈委員所說的情況和她指出的地方政府的責任重點,都沒有問題,但是要解決問題、要達到目的,取消地方政府的GDP統計是不是釜底抽薪之舉呢?恐怕不然。
最根本的道理在于,“唯GDP論”或者說“GDP崇拜”和“GDP統計”是兩回事。GDP是一個衡量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指標,如果地方政府對于GDP心中無數,就可能帶來經濟發展的盲目。拿教育來做例子,很多學校為了推進素質教育,減輕應試教育“唯分數論”的影響,采取了取消排名、不公布分數的措施,但決不是考試不計算和統計分數。否則學生的學習就缺少了一個最基本的指標。經濟發展也一樣,我們要樹立科學發展觀,需要抵制和反對的是“唯GDP論”“GDP崇拜”,而不是“GDP統計”,而不是不允許地方GDP作為一項指標存在。
另一個方面,統計數字不科學或數字注水、數字造假,不是“唯GDP論”或“GDP崇拜”帶來的。正常說來,“唯GDP論”只會直接帶來片面注重經濟發展,而不會必然帶來數字注水。如果說衛生、教育、就業、環保都是“硬性指標”,那么哪個指標硬得過經濟指標?如果經濟指標可以注水,其他指標要注水只會更容易。而任何指標都需要統計數字,任何指標變成數字,都有注水的可能。如果“地方GDP成了地方政府政績考核的重要內容”,就會“為造假提供了動力”,那么按照這個道理,任何指標成了地方政府政績考核的重要內容”,都會“為造假提供動力”。所以只有公開才能保證公正,數字統計也是一個道理。造假或不造假的真正動力在哪里?在于政績如何評價。政績觀扭曲與不扭曲的關鍵是什么?在于政績評價從何而來。是僅僅從上面來,還是從下面來。只有民意出官,才會官出民意。民意成為硬指標,擺弄數字的積極性自然消解。(麥小邁)
圖片報道 | 更多>> |
|
- [個唱]范范個唱 張韶涵助陣破不和傳言
- [情感]男子街頭菜刀劫持女友
- [電影]《非誠勿擾》片花
- [國際]烏克蘭議員在國會比試拳腳
- [娛樂]庾澄慶說沒與伊能靜離婚
- [星光]小S臺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語晨與周杰倫緋聞成焦點
- [科教]南極科考雪龍船遭遇強氣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