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聚氰胺奶粉事件曝光后,整個社會都在思考中國食品檢驗制度變革的問題。在筆者看來,完善政府的法定檢測責任和義務,當然是保證食品安全的必要前提,但食品問題頻發,另一個問題同樣值得思考:就是在政府監管出現缺漏的時候,我們的社會為什么沒有完善的補救機制和措施?
筆者認為,如果要構建一個安全的食品市場(當然也包括更廣泛的產品質量),除了政府的努力之外,還需要建立一套民間的質量監管體系。只有這樣,才能在政府監管出現問題的時候,仍然有制度確保消費者的安全。
先來看一下國外的經驗,美國的產品質量檢驗和監督,包括政府和民間兩套系統,政府的檢測與中國國內比起來,只是檢測項目和標準比我們嚴格。在民間檢驗體系方面,美國有一本雜志,其背后是一個民間組織,這個民間組織定期到市場上隨機購買消費品,然后按照嚴格的檢驗程序和標準,對這些消費品的質量進行檢驗。檢測報告出來后,他們將檢測結果登載在這本雜志上。
更關鍵的是,這個民間組織的檢測要比政府的檢測更為詳細,像食品行業,政府會按照法定項目檢測,只要達標即可,而這個檢測機構,卻把每項檢測的精確結果全部標出來。甚至還會檢測許多國家法定檢測范圍之外的項目。這本每周出版一期的雜志,在消費者中有十分巨大的影響力。許多美國家庭都是根據這本雜志來指導自己的消費。企業也十分在意這家機構給自己的產品的檢測結果,一旦出了問題,雖然不會被立即驅離市場,但該產品在消費者那里,已經名聲掃地了。
類似這樣的民間機構,并非美國所獨有,歐盟,日本等國家都有,這一制度安排的好處是,企業生產出來的產品,要面對政府和民間兩套監督系統。一旦一套系統失效,另外一套系統還能繼續發揮作用。因此,面對目前的食品安全問題,效仿國外經驗建立一套民間檢測體系,實在必要。
有人也許會問,真正的民間檢測機構,必須自己在消費市場上隨機抽樣購買產品,在企業不知情的情況下,獨立完成檢測,并將檢測結果公之于眾。這需要投入相當多的金錢,誰會出這筆錢?如果企業來出,公正性又無法保證。我們還是來看美國的經驗,美國的這家民間機構所有檢測費用全程都是由自己來出,但是他們同時經營的雜志,在公布檢測結果的同時,卻是一家商業機構,這本商業雜志由于在消費者中影響甚大,它的商業運作非常成功。這樣的經驗告訴我們,民間檢測雖然需要投入,卻不一定沒有收益。只要政府為開放這個市場制定政策,一定會有民間組織成長起來,來完成對產品質量的自發監督。并且還能通過監督產品質量,維護消費者的利益而創造商業價值。
□王志安(北京 媒體從業者)
圖片報道 | 更多>> |
|
- [個唱]范范個唱 張韶涵助陣破不和傳言
- [情感]男子街頭菜刀劫持女友
- [電影]《非誠勿擾》片花
- [國際]烏克蘭議員在國會比試拳腳
- [娛樂]庾澄慶說沒與伊能靜離婚
- [星光]小S臺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語晨與周杰倫緋聞成焦點
- [科教]南極科考雪龍船遭遇強氣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