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統計局最新數據顯示,7月份中國PPI(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同比上漲10%,創下近12年來新高。作為CPI的先行指標,PPI兩位數的漲幅會否引發通脹加劇須作通盤考量,其中可資樂觀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幾點:
其一,中國的消費類制成品存在顯而易見的供過于求,因此,其價格變動并不敏感于成本變動,反映在價格指標體系中即為PPI、CPI之間經常出現明顯背離,此特點雖不利于企業但卻有利于防止價格由結構性上漲演變為明顯通貨膨脹;
其二,中國的CPI構成中食品權重高達34%,此前中國的通脹壓力也主要來自食品價格上漲,如今年上半年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上漲7.9%,其中食品價格上漲20.4%,拉動價格總水平上漲6.64個百分點,因此,基于中國以及全球主要農產品全面豐收,加之食品價格又是一個相對獨立的變量,預計中國國內CPI自5月份起逐月回落的態勢可繼續保持;
其三,7月份PPI高企的主因在于6月底、7月初能源價格大幅上調,如汽油、柴油、航油、電力價格分別上調了16.7%、18.1%、25.2%、4.7%,由于這些商品的國內價格依然處于管制之中,加之國際市場大宗商品價格也已開始沖高回落,因此,PPI驟然冒高至少短期內不會重演。
當然,上述因素最多只能稍稍紓困,畢竟從絕對值來看,無論是CPI還是PPI的漲幅均還處于高位運行,更不用說,中國的價格生成機制存在不少扭曲之處,這些扭曲之處很有可能長期威脅物價穩定乃至經濟穩定,原因在于:
其一,中國的要素價格管制雖可在短期內屏蔽輸入型通脹風險,但這種階段性舉措既不利于企業創新,還會導致福利外流,加之經濟全球化客觀上造成這種管制越來越難,因此,中國治理通脹的努力必須直面要素價格市場化的挑戰;
其二,中國消費類工業品價格的相對穩定其實暗含著重復投資、產能過剩的隱患,因此,逢有PPI上行往往伴生出企業盈利能力下行,而這種如影相隨的現象,又會使得成熟市場通常可行的調控手段不甚適應于中國國情,如治理通脹最為常規的加息,在中國既不能顯著遏制投資沖動,且還會因企業加負而帶出“硬著陸”之憂;
其三,中國的農業生產并不具備比較優勢,因此,中國較低的農產品價格主要維系于低廉的人力成本,但這種脆弱的基礎勢將因為農民增收的必要性以及農村人口轉移的必然性而不斷松動,擁有13億人口且制造業增加值即將躍居全球第一的中國無法回避這一現狀。
上述不穩定因素的存在并不突兀,中國的現代化進程誠如胡錦濤總書記近日所指出,“中國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在發展進程中遇到的矛盾和問題,無論是規模還是復雜性,都是世界上所罕見的。”這就要求承擔宏觀調控重任的相關部門立足于國情,創造性地、靈活機動地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并控制物價過快上漲。
挑戰孕生著機遇。中國的PPI攀高揭示出一系列宏觀調控應當加以治理的不合意處,我們相信,只要有關部門能夠聚精會神于這些新的目標,充分利用以往中國經濟改革成功的經驗,仔細權衡各類政策的成本與收益,當下暫時出現的通脹壓力終將歸于平復且未來易于控制。
圖片報道 | 更多>> |
|
- [個唱]范范個唱 張韶涵助陣破不和傳言
- [情感]男子街頭菜刀劫持女友
- [電影]《非誠勿擾》片花
- [國際]烏克蘭議員在國會比試拳腳
- [娛樂]庾澄慶說沒與伊能靜離婚
- [星光]小S臺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語晨與周杰倫緋聞成焦點
- [科教]南極科考雪龍船遭遇強氣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