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我國經濟同比增長10.4%,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1.8個百分點。從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來看,增速放緩主要是出口和投資增速放緩所致。其中既有國家主動調控、防止經濟增長由偏快轉向過熱的因素,也有國際上的不利因素。
分析人士認為,如果將視野放寬到國際經濟大環境和我國資源環境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可以看出,增速放緩將我國經濟結構轉型、增長方式轉變更緊迫地提到了全社會面前。
首先,從國際經濟大環境來看,中國經濟增長正面臨諸多不確定性。正如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長夏斌所指出的,本世紀初以來全球化的加速,在中國、印度加上其他一些轉軌和新興國家近37億人口的國度內,大量廉價勞動力和發達國家資本重新配置,促成全球生產分工格局發生重大變化,勞動生產率明顯提高,使2003年至2007年期間出現了典型的全球范圍內的“高增長、低通脹”現象。中國、印度無疑是這一過程中的重要受益者。隨著幾十億人口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經濟持續增長,對石油、糧食、礦產等大宗資源自然產生需求提高的壓力。就世界與中國物價關系而言,中國物價的上漲中有世界因素,世界物價的上漲中同樣也有中國因素。隨著時間推移,這種經濟格局正發生某些微妙變化,國際經濟增長放緩是一個大趨勢。
短期來看,由于消費者信心下降和房價繼續下跌,美國經濟頹勢未改。歐洲、日本經濟受高匯率的影響,出口增長受阻,加上食品及原材料成本不斷上升的影響,仍難以擺脫通脹困擾。雖然導致全球性經濟衰退的可能性不大,但世界經濟格局將面臨一次大調整。面對這種調整,中國那種用“大進大出”的方式,通過低工資、低油價來補貼全世界,換取一些外匯的增長方式正面臨諸多不確定性,挑戰加大。
其次,在快速增長過程中,中國的資源環境面臨“不可承受之重”,這也迫切要求經濟增速處于一個合理的可持續水平。雖然我國的節能減排工作取得積極進展,但能源、資源消耗總量和增速居高不下,生態環境破壞驚人。可以說,如果不盡快轉變發展方式,不把過高的資源、原材料消耗降下來,不把發展經濟的眼界放寬一些,中國經濟雖然一時可以增長很快,總量可以快速擴張,但質量和水平難以得到實質性提升,也難以實現可持續發展。
再次,從潛在經濟增長率來看,經濟增速放緩也具有一定合理性。專家認為,2003年-2007年我國經濟平均增長率為10.6%,如果再考慮環境約束的影響,目前我國潛在經濟增長率應在10%左右。也就是說,當前的總供給水平能支撐10%左右的經濟增長率。
可以說,當前國際國內環境的種種變數,既是考驗,也是契機。在一定條件下,偏緊的環境可以形成“倒逼”機制,使企業增強應變意識和能力,主動調整結構,帶動產業升級。人民幣升值、要素成本正常化是不可逆轉的趨勢,“中國制造”的低成本時代已經過去,中國過分依靠外需拉動經濟增長的經濟模式面臨諸多不確定性,中國企業步入艱難的轉軌時期,如果因循原有的發展思路,必然面臨被淘汰的危險,而出路只有提高核心競爭力和品牌影響力。
也有研究發現,中國加工企業很多由國外進口中間產品,在中國加工,然后“再出口”到其他國家。而中國出口工業品的國內增加值,雖然近年來有所增長,但占出口總額的比例仍然很低。中國出口的工業制成品,越是高端復雜的,國內增加值所占的比例越低。面對這種情況,中國企業無疑只有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將成本優勢戰略轉向技術優勢戰略。注重技術創新,包括核心技術創新和非核心技術創新等,尤其是在真正高端產品的自主產權上占有一席之地,要像日本和韓國一樣,在資源貧乏的情況下打造出國際領先的汽車工業和電子產業。同時,必須放棄那些高耗能、高污染、附加值低的產業,朝能源消耗低或新能源開發等方向發展業務或轉型。中國企業應從技術和管理上入手,提高生產效率,節約能源資源,包括通過循環經濟、能源替代等方式最大限度地節約能源、原材料等影響成本上升的生產要素,以創新來應對高成本。
可以說,經濟增速放緩,將增長方式轉變、結構轉型的挑戰越來越清晰地擺在全社會面前,也在考驗著經濟管理層和企業經營者的智慧與勇氣。(孫宏)
圖片報道 | 更多>> |
|
- [個唱]范范個唱 張韶涵助陣破不和傳言
- [情感]男子街頭菜刀劫持女友
- [電影]《非誠勿擾》片花
- [國際]烏克蘭議員在國會比試拳腳
- [娛樂]庾澄慶說沒與伊能靜離婚
- [星光]小S臺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語晨與周杰倫緋聞成焦點
- [科教]南極科考雪龍船遭遇強氣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