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兩年來,外資獨資化傾向在我國逐步加快,2007年外商獨資方式實際使用外資已經占到全國實際利用外資的78%,中國外資經濟以獨資企業為主體的格局已經基本形成。那么,這一趨勢究竟利大還是弊大?記者在走訪中發現,不同角度的人看法各不相同。
國內企業在合資中獲益
“我們1984年辦公司的時候,是個鄉鎮企業。到1994年,已經是國內同類企業中做得很大的了,但當我們希望把產品銷售到海外時,卻發現國外客戶不認我們的牌子,于是只好找外企合資。”三華控股集團下屬企業、三花丹佛斯(杭州)微通道換熱器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史初良對當初三花與日本企業的合資是這么解釋的,在他看來,合資給企業的發展帶來了好處。
史初良說:“當時我們本來是想通過合資多學一些技術的,日本人很保守,沒學到。但是,日本企業的一些管理理念和經驗卻通過合資企業學到了。現在據許多日本企業評價,三花已經達到日本同類企業中等以上的管理水平!
他給記者舉了個小例子。原先企業職工工作都是坐著的,但是日方卻要求站著。一開始工人們不理解,只好強制推行。結果幾個月下來,工人們習慣了,效率也實實在在地提高了。另外,日本人工作早來晚走,工作時領導不搞特殊化,這些經驗也被三花學了來。
與日本企業分手后,從合資中嘗到的甜頭讓企業繼續在國際上找合作伙伴。2007年1月1日,三花公司與世界制冷方面的技術領先者丹麥的丹佛斯集團合資,于是有了現在這家公司。三花希望利用丹佛斯在世界上已經鋪開的銷售渠道,同時希望在組織框架、管理理念、運作模式等方面有所收獲。
通過自身的努力以及在合資中的收獲,今年年初,三花收購了美國蘭柯公司的四通換向閥全球業務,在此領域做到了全世界第一。
杭州經濟技術開發區管理委員會副主任張學寧對開發區內這家企業的兩次合資評價很高,他認為這是典型的國內企業通過合資獲益的案例。他表示,國內盡管存在著如汽車領域合資沒學到技術反而丟掉品牌的例子,但是大部分企業尤其是民營企業從合資中學到了國際先進經驗。浙江的民營企業普遍希望能從傳統產業轉向高科技產業,開發區也支持企業尋找合作伙伴。
浙江世寶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剛到杭州開發區的時候,張學寧就建議企業從給卡車生產方向盤向給轎車生產電子助力方向盤努力,技術不足就往合資方向發展。通過合資,最終自主開發出電子轉向技術,供給一汽用于生產奔騰汽車。
獨資趨勢加快影響復雜
合資能給國內企業帶來好處,那外商獨資呢?浙江省工業經濟研究所所長蘭建平認為其同樣有利于中國經濟的發展,應該鼓勵外商獨資企業走進中國市場。
他說,中國的國際化可以分成三個階段。改革開放的第一個十年,我國企業主要處于產品出口階段,逐步對國際市場有所了解和熟悉。第二個十年開始技術引進。到了第三個十年,隨著人民幣的升值,新一輪國際投資來到中國,中國的合資企業從以前的控股到相對控股,再到參股,是一種必然趨勢,如此才能讓企業發展壯大。
蘭建平以杭州西子奧的斯電梯有限公司舉例。該公司前身創辦于1971年,1997年與美國聯合技術公司合資時美方只占股30%。2001年美方增股至80%。美方控股后,將其核心的管理經驗和技術搬到了杭州,中方配合銷售整合和渠道建設,到了2005年,西子奧的斯在國內商業地產市場上所占份額已超過10%,自動扶梯產量已經成為世界第一。
浙江的紡織企業也是通過合資、股權轉讓的方式換來技術,從而讓生產設備從最初的有梭子機,發展到無梭子機,再到現在的電子提花機。蘭建平表示,現如今浙江的紡織企業的生產技術已經可以達到發達國家上世紀90年代的水平。
然而,并購只是外資在國內獨資化的手段之一,還不是主要手段。外資現在更多的是以直接設立獨資公司的形式進入中國。中國人民大學統計學院副院長高敏雪認為,總體來看,外資經濟獨資化可能會給中國帶來直接的負面影響,并給政府監管帶來困難。比如,如果企業是獨資的,那么就意味著國內無法從外資經濟中形成資本所得,這樣,我們在資本密集型行業的直接利益就受到極大限制;又如,獨資企業可能更容易通過內部貿易轉移定價,造成國內經濟利益損失;還有,由于沒有國內資本參與其間,獨資國內企業通過“干中學”實現引資技術溢出帶來障礙。
據高敏雪介紹,為了避免被直覺造成的假象所蒙蔽,她們曾經就獨資化對技術溢出的影響進行了定量分析。實證分析表明,從整體來看,外資對中國內資的技術溢出效應,在競爭性技術溢出效應方面有比較充分的體現,獨資化則意味著這種溢出效應受到了一定的抑制;而在集聚性技術溢出效應方面,外資對內資產生了明顯的擠出效應,獨資化則意味著這種擠出效應更大。
高敏雪說,獨資化涉及的利益雙方都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實體集合,二者間的博弈均是建立在信息不對稱基礎上的,東道國無法深入了解跨國公司的決策行為,投資者也需要不斷揣測東道國有關外資政策和立意走向。因此,獨資化對東道國經濟的影響應該是復雜的,難以給出“一言以蔽之”的結論。
國家產業安全應予考慮
外商獨資傾向加劇,如果是通過從參股到控股甚至最終獨資的方式進行,在紡織、扶梯等行業也許影響不大,但在其它一些領域,就要考慮產業安全的問題了。
前不久,山東山工機械有限公司通過股權變更成為美國卡特彼勒公司的獨資企業。在并購之前,山工機械公司是銷售收入10億元、國內工程機械企業排名第七的國有企業。自2004年雙方合作以來,山工機械利用外方在品牌、技術、市場、文化和資金等方面的優勢進行整合,管理方式、經營理念、服務質量得到全面提升。2007年,裝載機年產量由三年前的5000多臺提高到一萬臺,利潤增長近10倍。當時,美國企業持有山工40%的股份。
“中國必須從產業安全的角度來對待外資并購。”早在卡特彼勒參股的時候,就有人這樣講,F在,也許是到了該重視的時候了。“外資過度并購將給我國產業發展留下隱患。”吉林省委黨校經濟學教研部副教授李軍國說。
他表示,外資的過度并購不僅會對我國經濟安全產生重大影響,也給我國產業發展留下隱患,主要表現在:
一是國家的經濟控制力受到挑戰。外資并購的底線在于控制權的爭奪,但是由于跨國公司在技術等其他方面的優勢,并且投資具有上下游一體性、規模性、集中性等特點,企業的真正控制權往往在外商手中。如果大多數企業的控制權掌握在外資手中,則政府實施宏觀調控的能力將會削弱。
二是弱化和抑制了本國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外資進入對本地原有的技術產生一種擠出效應,外方控股實際上就是對國內企業“自主”的否定,他們往往采取種種措施,嚴格限制我國企業的技術創新。外資通過并購把國內一些企業的核心部分、關鍵領域、高附加值的部分牢牢控制。
三是容易造成跨國公司的壟斷和限制性競爭。李軍國說,近幾年來,跨國公司通過并購同行業中兩個或兩個以上國內實力企業,避免了與中國實力企業的競爭,使市場競爭格局發生質變。
四是對國內企業長遠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升級帶來不利影響。由于外方控股意在消滅競爭對手,一旦他們占據控股地位,就會以技術、資金、規模、品牌等優勢,排擠國內同類企業,搶占我國企業的市場份額,進而占據壟斷地位。外資企業往往會從全球產業鏈和供應鏈的角度在中國整合市場和資源,從根本上消滅競爭對手。
五是導致大批民族品牌流失。外資在并購我國企業后,把內資企業的品牌束之高閣,騰出來的市場空間迅速被外資品牌占據,使我國企業的知識產權遭到踐踏。 (記者:方燁 劉璐璐 胡作華)
圖片報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