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十九日,“二○○七上海金融論壇”在上海國際會議中心開幕。來自滬港臺的金融領域的專家學者出席本次論壇,為加快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建言獻策,并就滬港臺金融合作等議題展開討論。 中新社發 湯彥俊 攝
|
“有哪些金融服務需求、金融需求的程度有多少,還有法治、監管、信息媒體等制度因素,將一起成為決定金融中心的先決條件。”在耶魯大學管理學院金融經濟學教授陳志武的眼里,建造國際金融中心的首要條件就是對金融服務的需求。
只有看清世界上不同特點的金融中心的興起過程,我們才能對中國建設金融中心有著更為清晰的思路:想清楚中國建設中的國際金融中心擁有哪些特點,能提供哪些特色金融服務。
翻開金融中心的這部發展史,展現在我們面前的是一幅衰榮互現、興亡起伏的悠長畫卷。
由于跨地區貿易帶來的金融需求,以提供銀行匯兌業務為主的金融中心興起于13-17世紀,這便是最早的金融中心,包括威尼斯、佛羅倫薩等。后來,隨著工業革命的興起、歐洲各國在世界版圖上的擴張,各國政府、企業需要廣闊的債券融資平臺。于是,在18-19世紀,英國倫敦應運而生。它除提供服務跨國貿易為主的商業銀行服務外,還成為英國政府及其在拉美、北美、印度、非洲等殖民地進行債券融資的平臺。
直至19世紀后半期、20世紀初期,真正意義上的國際金融中心才開始興起,比如美國紐約、英國倫敦等。它們不僅提供傳統意義上的商業銀行服務、債券市場等,還擁有眾多證券交易所,成為提供企業股權交易、股權融資的平臺,也是真正的資本市場。
時光荏苒,進入本世紀初,在全球范圍內,在不同的空間地理分布上,各個金融中心正呈現出多個不同的層級結構。一般公認的觀點是:倫敦和紐約并駕齊驅,位列第一層級。由于東京地位的下降、法蘭克福的地位逐步上升,它們共同處在第二層級。而悉尼、香港、新加坡、首爾、臺北等新興市場的區域性金融中心的影響力則逐步上升,處于第三、第四層級。
那么,中國內地的經濟領頭城市上海、北京等在金融中心的層級結構中處于哪個位置呢?我們以上海為例進行分析。
假若金融中心可以根據對金融產品的需求方和供給方而分為國內金融中心、單方向的國際金融中心和完全的國際金融中心等四個類別。其中,單方向的國際金融中心包括為國內資本需求方和國際的資本供給方提供中介、以及為國際資本需求方和國內資本供給方提供中介兩個不同方向。
根據這一分類方法,雷曼兄弟中國首席經濟學家孫明春認為,目前上海基本處于為國內資本的需求方和供給方提供中介的狀態,而為國內資本需求方和國際資本供給方、國際資本需求方和國內資本供給方提供中介的進程則處于初級階段。
金融市場是國際金融中心的最主要構成部分,一個龐大的金融中心必須擁有發達的金融市場,包括各種貨幣市場、資本市場、外匯市場、衍生金融工具市場、黃金市場等。我們不妨從中選取一二做個比較,找出單個要素市場的“領頭羊”。
首先,外匯市場。外匯市場的成交量,一直被認作是國際金融中心的一個重要評估標尺,它反映了一個金融中心是否容許自由兌換和資金自由流動。根據BIS在2004年關于外匯和外匯衍生產品市場的調查,最活躍的外匯交易中心非英國莫屬,占全球成交量的31%。其次則是美國、日本、新加坡等。
其次,證券市場。資金籌集和配置的核心平臺就是證券市場,而證券交易所又是證券市場的核心。據世界交易所聯合會統計,截至2006年,紐約證券交易所的股票市值居全球首位,為15.4萬億美元。而由于股權分置改革取得重大突破,2006年上海證券交易所市值同比增長220.6%,這一增長速度是全球最快的。
在金融衍生品市場方面,紐約、倫敦、東京、新加坡、香港占有較大比重,其中倫敦占據了全球36%的場外衍生金融產品的交易。在債券市場方面,倫敦當之無愧是世界最大的國際債券市場,在黃金市場方面,倫敦、紐約、蘇黎世和香港則并列為世界四大金市。
(記者 石貝貝)
圖片報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