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根本上減少需求方的投資沖動,信貸市場才能有效回歸均衡
中國經濟在去年經歷了過熱風險加大和通脹壓力驟增的考驗,在此過程中銀行信貸作為貨幣創造的核心環節備受關注。去年全年人民幣各項貸款增加3.63萬億元,超出2006年全年新增貸款總量4482億元。為了抑制信貸過快增長,控制閘門效應和放大效應,從緊信貸被市場普遍視為今年從緊貨幣政策的核心內容。雖然目前央行還沒有明確提出金融機構信貸增加額的調控指標,但媒體揣測信貸從緊的主題將是:控制信貸總量、把握信貸節奏、調整信貸結構。
審視今年的從緊信貸政策和市場走向,有兩個問題需要深入思考:一是從緊信貸能否僅僅依靠抑制銀行沖動的總量控制;二是從緊信貸對商業銀行是否僅僅只是挑戰?
第一個問題反映了市場中存在的一個邏輯誤區,即中國經濟過熱,很大程度上要歸因于銀行信貸的過度投放。實際上這是管中窺豹,過度強調了信貸市場的供給因素,而忽略了決定性的需求因素。追根究底,信貸高速增長只是經濟快速增長的伴生產物,雖然兩者之間存在循環互促的復雜聯系,但根源性的決定力還在于需求一方。就去年而言,增長25.8%的固定資產投資才是引致信貸快速增長的直接動因。因此,如果從緊信貸僅僅只是通過總量控制來束縛供給方的手腳,則無法深層次解決問題,甚至可能由于信貸市場結構的“供不應求”而增大市場風險。只有多種工具與財政政策、匯率政策共同施力確保中國經濟的適度穩健增長,從根本上減少需求方的投資沖動,信貸市場才能有效回歸均衡。
第二個問題反映了市場對從緊信貸政策的片面解讀,即從緊信貸只會給銀行利潤增長和長期發展帶來制約。實際上,從緊信貸向銀行潛在提示了信貸市場中的宏觀風險,由于次貸危機對美國經濟的沖擊日趨深入,中國出口乃至中國經濟受到的滯后影響也將在今年陸續顯現,而市場規律意味著中國經濟連續多年的高增長不可能永遠高調持續,外部的全球性風險和內部的周期性風險悄然增加了中國信貸市場需求增速放緩的可能,而消費GDP增長貢獻七年來首次超越投資貢獻的最新事實也表明信貸需求飆升的原動力正在相對減弱。從這個角度看,從緊信貸給銀行提供了一個未雨綢繆、規避風險的機遇。
總之,從緊信貸政策要取得成效,取決于全部需求調節政策對中國經濟均衡增長的調節,而銀行也可以由從緊信貸中讀到更多的發展戰略內涵。(程實)
圖片報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