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是大小非解禁比較集中的一年,投資者如何迎接真正的全流通時代?著名經(jīng)濟學(xué)家、燕京華僑大學(xué)校長華生認為,投資者要改變前兩年在單邊牛市中形成的單邊思維。目前,雖然我國經(jīng)濟高速增長等因素對證券市場長期可持續(xù)發(fā)展形成了支撐,然而在高估值的市場中,“牛市是長期的,但牛熊一定是交替的”。
“當市場跑得太快的時候,如果想避免泡沫破裂式的大調(diào)整,最好的方法就是消化泡沫來逐步調(diào)整,我猜想這也是決策人追求的目標”。他說,消化泡沫需要時間,“即使泡沫比較大,過一兩年也會得到有效消化了”。
全流通帶來的嬗變
全流通時代將會給證券市場帶來全新的變化,只有理解全流通帶來的變化,才能及時調(diào)整投資者的投資決策。華生認為,全流通將使大股東的財富激勵和財富效應(yīng)發(fā)生變化,從而根本改變大股東的行為,使大股東的行為能與中小股東的行為在利益上有一致之處。“全流通以后,在中國國情下大股東可能會有更多的注資行為,因為大股東利益可以通過股價來實現(xiàn),同時,大股東也會產(chǎn)生粉飾報表的沖動”。他表示,這些現(xiàn)象已在近年的證券市場中顯現(xiàn)出來。
全流通時代需要觀念的變化,比如,全流通時代,上市公司高管的股票買賣從壞事變成了好事,通過披露上市公司大股東和高管買賣股票的信息,比上市公司的高管宣稱自身股票多好更重要。當然,在大股東和中小投資者由于全流通使得取得利益上的部分一致時,小股東也還應(yīng)注意到,大小股東實現(xiàn)自己利益的方式不一樣,看待股票運行的角度也有差異。比如,大股東在股價高的時候會傾向于減持或增發(fā)股票進行再融資,這在西方的規(guī)范市場都是很普遍的行為,而這種行為可能會影響到股價。
“但反過來,這也是全流通市場上自我平衡的合理機制,市場漲得多了,大家就不敢往上炒,也就自動地抑制了股價的上升”。他指出,從一定意義上說,全流通時代最大的莊家就是大股東,只不過這時候把暗莊變成了明莊,大股東的行為是在陽光下的,是市場平衡的因素。
全流通也會給證券市場帶來一定的壓力,在流通比例大幅上升的情況下,會對證券市場的價值中樞形成一個很大的考驗。他提出,如果說要找一個價值標桿,與A股市場最接近的標桿是香港市場。目前,香港市場已有一半多的市值貢獻來自于內(nèi)地企業(yè),這個市場分享了內(nèi)地經(jīng)濟增長的所有好處,而且,在香港市場上的投資者也越來越多是內(nèi)地投資者。香港是世界上名列第一的自由經(jīng)濟體,是真正國際化的市場。
從目前A股市場和香港市場的估值看,兩者相差近一倍的水平,價值中樞隨全流通的到來會取道何處?華生認為,高估值本身不意味著市場會立即下跌,有泡沫的市場往往也是一種常態(tài)。目前,A股市場保持較高估值的基礎(chǔ)還存在,比如,貨幣流動性過剩、股票供給較少以及還存在一些政策性障礙等,但是要清醒地認識到高估值蘊含的風(fēng)險。
另外,他還提出,全流通會促進A股的國際化,還會使我國真正進入一個收購兼并的時代。
消化而非戳破泡沫
華生認為,一個高估值和泡沫的市場,有三種可能的取向:戳破、做大、消化。“我個人也不贊成人為地去戳破泡沫,當然更不贊成贊美和吹大泡沫到最后再破裂,我贊成消化和吸收泡沫”。他表示,消化泡沫就需要在震蕩中消化,要通過增加市場供給的辦法尋找平衡。
目前,政策指向已經(jīng)比較明確了,即增加供給、提高流通比例,除了股票市場以外,提高直接融資比重非常重要的就是發(fā)展公司債。他說,公司債是下一步發(fā)展的重點,將來也是比較好的投資品種,它是介于股票和銀行儲蓄之間的一種投資。公司債在2008年和2009年會有一個大發(fā)展,以后公司債的規(guī)模有望超過股票市場的規(guī)模。
華生提出,中國證券市場的方向只能是市場化、國際化,“我們需要減少中國的特色,包括提高上市公司的流通比例、改革發(fā)行新股制度、融資和再融資的市場化等,這些都會對市場帶來很大的影響”。(記者 周明)
圖片報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