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務院對《價格違法行為行政處罰規定》進行了修訂。此次修訂的精神是治亂世用重典,加大了對價格違法行為的處罰力度,增加了對行業協會的價格違法行為處罰,同時具體細化了哄抬價格的違法行為的表現形式,明確規定通過惡意囤積以及利用其他手段推動價格過高上漲的行為屬于哄抬價格。
政府選擇于此時修訂《價格違法行為行政處罰規定》,目的顯而易見。自前年下半年以來,物價開始加速上漲,通貨膨脹傾向明顯,尤其是涉及基本民生的各種商品,如住房、食品、燃料等價格連續大幅度上漲,已對中低收入群體的生活構成相當大壓力。
當此之際,政府當然無法袖手旁觀。各地政府很自然地利用其所掌握的權力,出臺價格干預措施,控制價格上漲。比如,蘭州市政府面對拉面價格快速上漲的局面,出臺價格管制措施,規定拉面的最高限價。國務院在上周也宣布,根據《價格法》的規定,近期采取臨時價格干預措施,對達到一定規模的生活必需品生產企業實行提價申報,達到一定規模的生活必需品批發、零售企業實行調價備案制度。
但是,這種價格干預行為未必能夠有效地抑制價格的快速上漲。因為政府的價格干預措施只能控制商品和服務的名義價格,而無法控制實際價格。地方政府可以臨時為拉面規定最高限價,但這樣做可能會使誠實的商家蒙受損失,被迫關門;其他商家為了應付高企的成本,則不得不采取回避辦法,比如減少面量、肉量,或者降低服務品質。
為了讓價格管制措施達到所設想的目標,政府必須出臺更多干預措施,這是政府在任一領域進行干預的必然邏輯。此次修訂的《價格違法行為行政處罰規定》就賦予了各級政府、尤其是價格主管部門以更大權力,對企業的定價活動進行控制、干預。
政府的用意或許是好的,但能否如愿以償?政府的干預方案要收到效果,必須找到問題的源頭。略加分析即會發現,干預價格只是治標之策。
目前價格上漲的主要原因是通貨膨脹。學界已經達成中國經濟處于通貨膨脹中的共識,而通貨膨脹的主要表現就是價格上漲。只要經濟處于通貨膨脹狀態,多發的貨幣必然推動各種商品和服務的價格一波一波地輪番上漲,食品價格上漲已經是通貨膨脹的晚期。身處其中的企業也是通貨膨脹的受害者,為了生存不得不向上調整價格。
當然,不排除某些企業向上調整的幅度較高。但此種行為未必是企業惡意所致,而很可能是通貨膨脹本身的產物。通貨膨脹確實能夠帶來繁榮,但經濟學家公認,通貨膨脹的第一大惡果就是扭曲價格信號,使企業家無法準確地預期未來,包括無法正確地定價。
也可能出現一個區域或者一個行業內若干企業共同漲價的現象,但此種現象是否屬于串通漲價、哄抬價格等法規所列的違法行為,卻不是那么顯而易見的。人們可能還記得,前不久,方便面行業協會的漲價同盟在政府干預之前就已經解體了。這說明,在一個競爭較為充分的市場上,價格同盟事實上是不可能維系的。
反過來說,假如一個地區、行業的企業確實共同提高了價格,并且維系下去,那就說明,各個企業意識到不得不如此,此種行為未必等同于哄抬價格。再者,即便行業協會確有串通漲價行為,據此而取締之,恐怕也未必合乎社團登記相關法規的規定。
當下價格上漲還有第二個推動力量,即體制扭曲。比如,政府對土地的壟斷、開發商對城市房屋供應的壟斷推動房屋價格快速上漲,這也是近年來日趨嚴重的一項民生難題。政府為此同樣出臺了一些價格干預手段,比如調查個別開發商的定價策略。只不過,很可能因為地方政府在房地產業上利益過大,這方面的價格干預措施不多。
無論怎樣,價格、尤其是涉及民生的最終消費品的價格,是在給定制度框架和宏觀經濟環境下市場運轉的結果,而不是市場運轉的開端。因此,眼睛盯著價格,直接干預價格,其實無法改變價格,反而會擾亂價格對企業、對資源配置所具有的正常信號功能。政府只能從源頭上影響價格。比如,政府可以采取更為有效的措施遏制通貨膨脹,一旦通貨膨脹壓力緩解,則價格自然趨向平穩。政府也可以改進制度,打破土地—房屋的雙重壟斷,則房屋價格必然趨向平穩。
只有這種做法能夠對價格上漲產生一定抑制效果,而且對市場機制的損害也是最小的。可以說,政府在解決民生問題的時候,同樣需要認真對待市場,尤其是市場的核心———價格自由浮動機制。讓價格自由浮動,政府著力于宏觀環境和制度環境,可以實現市場與政府的雙贏。
圖片報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