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銀行跨行通存通兌業務收費標準一經公布,立即招來質疑聲一片。中國銀行業協會副秘書長李義奇27日說,跨行通存通兌業務是一項商業銀行向客戶提供的增值服務業務,各行之間收費標準的差異主要反映了定價策略的差異,是市場行為,其收費合規性不容置疑。(11月28日《北京青年報》)
銀行業協會力挺通存通兌“高收費”,是一點也不意外的。但其依據和論證,卻值得商榷。
從“客戶享受了超值服務,為此付費理所當然”,到不收費會導致銀行間競爭不公平,出現逆向激勵,會挫傷銀行改進網點服務的積極性,無非都是強調通存通兌收費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并未觸及跨行通存通兌收費爭議的根本問題和焦點所在。其實,沒有哪一位客戶認為跨行通存通兌不應該收費,公眾反響最強烈也最難以接受的是“收費標準過高”。這里隱含兩個基本問題:一是收費標準該不該這么高,二是業務成本到底應該向誰收,該不該只向客戶收費。顯然,無論如何論證收費的必然性,都無法平息公眾對收費過高和只向客戶收費的質疑,也無法解決收費合理性的問題。
銀行業協會負責人稱,根據各商業銀行反映,現行收費標準普遍低于業務成本。銀行業協會對30多家銀行基本結算業務成本的調研與測算結果也支撐這一結論。而來自國家價格主管部門———發展改革委價格司的說法是,由于業務關聯性強,傳統業務與新興業務聯系緊密,銀行的成本分攤和核算歷來比較困難,很難有清晰的認定。就通存通兌業務來說,柜面存、貸人員的費用分攤也在里面,很難區分清楚。且不說銀行業協會的結論是否客觀真實,就算現行收費標準普遍低于業務成本,也不意味著現行收費標準就是合理的,因為判斷標準是否合理,還必須解決“費該向誰收”這個前提問題。
從銀行業務的關聯情況看,跨行通存通兌的成本通過銀行之間協議進行結算,是最合理和最公平的,不僅可以解決網點多寡造成的不公平問題,而且可以解決統一向客戶高收費造成的不公平問題,還可以從根本上保證大小銀行間的正常競爭秩序。目前,各銀行統一只向客戶收費,其實是將銀行間的競爭和矛盾轉移到客戶身上。這樣一來,既避免了銀行之間的結算麻煩和因此可能出現的矛盾,又可以有效阻止大銀行的客戶流失,保證基本的客戶資源,對大銀行來說可謂一舉多得。只是失去了相應的社會責任,影響了客戶的信任。
看來,要想真正平息公眾對跨行通存通兌收費過高的質疑,僅有“付費理所當然”這樣的論證是遠遠不夠的,因為再強烈的必然性也不能代替它的合理性。另外,單從商業利益角度出發也根本找不到合理的解決路徑,因為一“費”障目不見社會責任,畢竟在大銀行成為一個特定利益共同體的情況下,相對于客戶所有銀行又構成一個利益共同體,在通存通兌上的“一致對外”是必然的。為此,筆者認為,解決諸如跨行通存通兌收費問題的根本途徑,要么銀行積極承擔社會責任,要么國家主管部門強化監管,單靠公眾質疑難以撼動壟斷業的向利性。(魯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