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份,我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上漲6.5%,漲幅與8月份創下的10年高點持平。至此,CPI漲幅已經連續8個月觸及或突破年初設定的“警戒線”。
當前的物價上漲究竟是結構性調整的延續還是全面通脹的前奏?在11月24日由中國人民大學經濟研究所、東海證券和中國誠信信用管理有限公司舉辦的“中國宏觀經濟論壇(2007-2008)”上,樂觀派、悲觀派專家對此各抒己見。
樂觀派:
結構性上漲——可控!
國家統計局總經濟師姚景源表示,當前物價上漲仍表現出結構性的特點,這一特點以后可能成為常態。
他說,盡管8月份CPI漲幅創下10年來高點,但我國經濟在過去10年中有6年處于通貨緊縮狀態,因此所謂的“高點”并不具有可比性。實際上,8月份CPI指數統計的八大類價格仍然表現出“五漲三落”的特點,6.5%漲幅的近九成是由食品漲價拉動的。同時,由于恩格爾系數不同,發達地區漲幅高、落后地區漲幅低,這也表明物價上漲是結構性的。
姚景源認為,我國經濟正處在工業化和城鎮化加速發展的階段,物價的結構性調整在未來一段時間恐怕將是常態。“在中國經濟迅速發展當中,農業和養殖業還處在分散經營、個體經營階段,組織化、規;绱酥,很難滿足市場需要!币虼,農產品價格將逐步上升,而工業產品價格將持續下跌。但是,“這次豬肉漲價也是好事,可以推動農民增收”。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經濟研究所常務副所長劉元春也表示,CPI漲幅在食品價格和居住類價格的推動下逐月攀升,通脹風險日益加劇,但由于價格上漲的結構性、補償性、成本推動性、國際聯動性等特點,以及市場承受價格沖擊能力的提高和總需求與總供給基本均衡等因素,決定了中國經濟近期難以爆發全面通貨膨脹。
他認為,由于食品類價格和農產品價格將在高位持續,工資形成機制改革使勞動力成本加速提升,未來物價的結構性上漲可能成為一種常態。而要素市場改革和進一步的結構性調整也決定了我國將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面臨結構性的、溫和的、可接受的價格上漲。
悲觀派:
高成本推動——危險!
全國工商聯原副主席、經濟學家辜勝阻表示,對于中低收入家庭來說,10月份物價上漲6.5%已經不能稱為“溫和”了,甚至是“不可接受”的。
他認為,當前結構性物價上漲雖然是局部的,但也需要警惕結構性價格上漲演變為全面通貨膨脹。與1994年不同,當前我國已經進入高成本時代,成本推動的通脹壓力大大增加。我國以往“低成本、低技術、低價格、低利潤、低端市場”的低價工業化模式付出了“高能耗、高物耗、高排放、高污染”的高代價,這一發展模式正在發生轉變。
首先,由于糧食生產成本上升、國際農產品價格上漲以及農民比較利益發生變化,農產品價格高位運行。全國已經有2億多農民實現“農轉非”,農產品(食品)消費從“自給型”轉變為“商業型”,使農產品(食品)的市場需求壓力顯著增強。
其次,勞動力成本會持續上漲,經濟發展將告別低勞動力成本時代。十七大報告提出要提高勞動報酬在國民收入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必然要求提高當前的工資水平。同時,當前農村剩余勞動力供求的“拐點”已經出現,局部地區已出現了供求失衡。
第三,資源環境成本上升、出口成本提高,以及國際市場原材料和能源價格上漲,都會推升企業的生產成本。
辜勝阻說,“和1994年不一樣,現在的物價上漲是很危險的”,“這次所謂的物價結構性上漲在高成本時代會不會出現停止呢?”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副部長魏加寧也表示,現在許多商品價格處于政府的嚴格控制之下,從而帶有一定的隱性通貨膨脹,“我個人認為2008年的物價走勢不是太樂觀,我贊成溫總理最近提出的要防止物價由結構性上漲轉為明顯的通貨膨脹(的觀點)。”
當前物價上漲仍表現出結構性的特點,這一特點以后可能成為常態。(記者 高建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