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濟增長、增加就業、穩定物價和保持國際收支平衡四大宏觀經濟調控的目標中,促進國際收支平衡已成為宏觀經濟中最突出的問題。居高不下的貿易順差,帶來央行被動投放大量基礎貨幣、國內流動性過剩、進而推高資產價格等一系列難題。
正是針對這一系列難題,胡錦濤總書記在十七大報告中提出,采取綜合措施促進國際收支基本平衡;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逐步實現資本項目可兌換。
促進國際收支平衡需多管齊下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所研究員巴曙松指出,報告的這一提法,表明中國的國際收支政策,要從過去計劃經濟時期的注重貿易順差和外貿增長,轉向注重平衡。“這是一個覆蓋面更廣的總體平衡,既要考慮到經常項目也要考慮到資本項目,既要考慮經常項目中的貿易項目,也要考慮到服務項目。”
而要實現國際收支的基本平衡,最根本的就是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改變靠出口和投資拉動的局面。報告為此提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這是關系國民經濟全局緊迫而重大的戰略任務。要堅持走中國特色新興工業化道路,堅持擴大國內需求特別是消費需求的方針,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由主要依靠第二產業帶動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協同帶動轉變,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
除此之外,還涉及到人民幣匯率和外匯管理體制調整。巴曙松說:“改革開放以來,為了促進貿易發展,人民幣匯率很大程度上就是考慮和扶持貿易增長,現在更多地要考慮總體國際收支平衡,不僅考慮到對貿易的影響,還要考慮到對資本流動以及整個國民經濟平衡的影響。”
他判斷,從下一步發展的思路上看,可能需要一定幅度的匯率調整——即實體經濟層面能夠承受的匯率升值,加上更大程度的經濟結構和外匯管理政策調整,包括放松對資本流出的管制、嚴格對資本流入的管理,從而將過去“重流入、輕流出”的理念調整為“促流出、重監管”。
資本項目可兌換是必然要求
在巴曙松看來,報告提出的“逐步推進資本項目可兌換”是另一大亮點。
“在十一五規劃中,首次提出探索逐步實現資本項目可兌換。此次在總書記報告中提及,表明認可這一發展目標。推進資本項目可兌換,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必然,是人民幣國際地位提高的必然要求,一個國際化的經濟體需要國際化的貨幣。”巴曙松說。
推進資本項目可兌換也有益于促進國際收支平衡。巴曙松認為,如果保持嚴格的資本項目管制,以及缺乏靈活性的匯率制度,將很難達到國際收支平衡。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統計,中國已經放松或部分放松管制的資本項目就有20-30項,剩下的主要是部分項目的逐步探索開放問題。這在今年以來已經有了很大進展,比如對港股直通車的討論、加快QDII步伐等,都涉及到相應的資本項目開放。
“應該看到,我們的開放政策正在逐步轉向,從原來的單向開放,即引進資本流入、QFII,變為現在的雙向開放,這包括推動QDII政策、促進企業居民走出去等。”巴曙松說,從以往經驗看,在一個封閉的體系內發展金融市場成效不明顯,我國國有商業銀行改革取得成效,一個重要經驗就是把國有銀行推向市場乃至推向國際市場,讓其接受國際資本市場的檢驗,這對推動微觀金融主體和金融發展也有好處。而報告中所提的“推進金融體制改革,發展各類金融市場,形成多種所有制和多種經營形式、結構合理、功能完善、高效安全的現代金融體系”,就旨在完善金融體系,包括建立多層次多渠道的金融市場、強調多種所有制共同參與的金融主體,不斷完善金融監管等。(記者 郭鳳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