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刊用《中國新聞周刊》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經濟全球化導致了一國政府無法完全解決的問題,需要在企業自律、政府監管和社會監督上實現產品責任的合理分擔
★ 文/陳默
8月11日,佛山南海,51歲的港商張樹鴻一臉沉重地回到經營了14年的利達玩具公司,兩小時后,他在倉庫內自縊身亡。
此前,因油漆含鉛超標,美國消費品安全委員會召回該廠出口的96.7萬件玩具,8月7日晚,全球最大的玩具生產商美泰公司實施“史上最大規模的回收行動”,并將利達公司的名字公布于眾。
一個玩具商在無望和悲憤中死去,折射出處于“質量風暴”中心的中國制造商嚴酷的生存現狀。
這只是事件的冰山一角,進入2007年,中國制造步入“多事之秋”,從巴拿馬有毒牙膏開始,接二連三的質量事件使“中國品質”擴展為一個全球性話題,波及食品、藥品、玩具、汽車、輪胎多個領域,中國廠家陷入了一場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機”。
目前,中國出口額居世界第四,如不盡快扭轉這種不協調的論調,對中國產業發展的影響可想而知。如何化解“信任危機”,在產品質量上實現企業、政府與社會的分擔共建,一個不可回避的話題擺在了各方面前。
品質責任,企業與政府的共建之道
8月28日上午,第三屆“中國企業社會責任國際論壇”啟動,論壇將議題聚焦于“中國品質”上。會上,政府、企業和社會團體代表幾乎一致地認為: 保證品質首先應該是一個企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社會責任。
作為中國商品進出口主要管理部門,商務部新聞發言人王新培出現在論壇上,他已經記不清對這個話題在不同場合已被問到過多少遍。目前遇到的問題,就是很多國家在經濟發展、貿易成長過程中無法回避的。經濟全球化導致了許多一國政府都無法完全解決的問題,需要在企業自律、社會監督和國際合作上達成新的解決問題的橋梁。
中國出口產品一半以上為加工貿易,按照國外訂貨商的要求和標準生產,外資企業出口占中國出口總額的58%。令人頭疼的是,當前的貿易保護主義和忽視企業社會責任對一個規范的市場都會帶來不可估量的后果,前者破壞了市場公平交易規則,后者破壞了市場經濟的道義基礎。
國家質檢總局新聞辦主任李迎豐在論壇上也印證了同樣的看法。作為發展中國家,中國經濟技術水平在某些方面確實與發達國家存有一定差距,但無論如何,保障品質都是企業層面的本職工作,無論監督環節如何努力,產品質量都需要每個企業去執行和改善,這也成為目前最敏感的首要責任。
目前經常看到的是,每發生一起質量風波,國外媒體首先籠統針對“中國制造”進行評判,而不追問產業鏈的具體各方。中國第一時間回應的也不外乎都是政府有關監管部門。于是,某產品的瑕疵放大成“中國制造”問題。這樣的邏輯下,產品直接生產者和有關交易人悄然隱身,產品責任完全托付給了監管環節。
其實,在這場風波中,產業鏈上各方除了承擔標準變化的挑戰外,也需要對產品責任進行合理的風險分擔,在市場經濟環境下,政府監管與企業主動擔當共建品質責任,將是一條可持續的必然出路。
企業責任,需要監督也需要鼓勵
擔當社會責任是這個時代的大趨勢,在一個成熟的市場經濟社會,對于企業及產品責任問題,社會各方,包括新聞媒體、消費者協會這樣的社會組織也有參與監督的責任。
“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人們在重新思考社會對企業的要求,關注品質即是以人為本的要求,也是以人為本的體現。”已經連續主辦三屆企業社會責任活動的《中國新聞周刊》劉北憲社長講出了他的初衷,“如果所有企業和全體社會成員能夠關注自身行為的品質與后果,尊重他人,對社會負責,以人為本理念得到具體而微觀的體現,一個和諧社會是可預期的。”
論壇聯合主辦方中國紅十字基金會秘書長王汝鵬同樣坦言:“自2005年企業社會責任論壇創辦以來,承擔企業社會責任已經成為越來越多企業的共識,這種共識也在推動企業不斷提高自己的產品品質。”
因此,根據頻發的品質安全問題、環保危機等,將于2008年1月18日在京舉行的第三屆“中國·企業社會責任國際論壇”將聚焦“品質·環保·公益”三方面主題,同步開展的“最具責任感企業”評選也將品質責任放到一個非常重要的位置,將在“領袖企業”和“成長企業”兩大板塊各選出10家最具責任感企業,發現與表彰一批社會責任領域的表率企業。
“在經濟全球化快速發展的今天,惟一正確的解決之道是通過企業主動承擔社會責任來化解信任危機,贏得市場尊重。”劉北憲社長這樣總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