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7月份,我國居民消費者價格指數(CPI)累計上漲3.5%,7月份達到5.6%的水平。由于以豬肉為代表的農產品價格上漲迅猛,在不少報道和分析中農產品便成了誘發通脹的罪魁禍首,似乎只要將農產品價格打壓下去,便無通貨膨脹之虞。但是,石油和電力公司要求漲價同農產品沒有直接的關系,近期家具和洗滌用品漲價也不是它們以糧食或豬肉為原料。筆者認為,當前通脹現象是在復雜國內外經濟環境下的必然產物,農產品漲價是通脹的表現形式,我們需要找到通脹的其他原因。
通貨膨脹經典的定義是商品和勞務總體價格上升。測度通脹的指標之一是CPI,由于它同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而且可以提供每月、每周甚至每天的數據,所以被廣泛使用。但它并不能衡量我國的總體價格水平。根據2007年《統計摘要》的數據計算,2006年我國居民消費支出占GDP的比重僅僅為36.4%,即使重新核算也很難超過40%。因而,以CPI來衡量或反映一國物價總體水平并不合適。
最能全面反映總體價格水平變化的是GDP平減指數(deflator),它可以通過名義GDP和實際GDP計算出來。名義GDP是以當期物價來計算的社會總產出;實際GDP是以某一基期的物價來計算的總產出,二者之比減去1就是GDP平減指數,它反映當期社會總產出即所有商品和服務的價格上漲幅度。由于這一指標在測度年度通貨膨脹水平方面所具有的全面性,世界銀行以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都用它來反映各國通脹水平,但該指標時效性較差,我國不公布該指標,但可以通過統計年鑒、景氣月報以及國家統計局公報很容易計算出來。2006年我國GDP平減指數是3.7%,第一產業是2.1%、第二產業是4.9%、第三產業是2.6%。顯然2006年我國實際的通脹水平已經超過3%的警戒線,第二產業還達到了相對較高的水平。在這一分析框架下,2006年我國“高增長、低通脹”并存的現象并不存在。
和主要發達國家相比,中國2006年總體的通脹也處于較高水平。2006年美國、歐元區的平減指數分別為2.9%和1.7%,主要先進經濟體為1.9%。消費價格方面,中國僅上漲1.5%,確實比大多數的發達國家低,美國消費物價為3.2%;更遠低于不包括中國和印度在內的亞洲發展中國家,他們的通脹率高達8.5%。正因為CPI和GDP平減指數在不同的年度有可能存在相當大的差異,因此在衡量一國年度通貨膨脹或總體價格水平的時候,應該使用GDP平減指數,以避免結論失真。
要對我國去年以來的通貨膨脹作一較為徹底的分析,需要綜合考察國內外經濟因素及經濟主體的心理預期。筆者認為,中國去年開始的通貨膨脹有其產生的國際背景。在全球流動性過剩和經濟繁榮的這一國際背景下,中國出口快速增長,引發了能源、原材料、勞動力等要素成本的上升,再加上國內外農產品的漲價,共同推動了去年以來總體價格水平的上升。此外,人們的心理預期也對通脹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只要實際GDP保持10%以上的增長速度,由于原材料、勞動力供給的短缺,這些投入要素的價格、尤其是農民工的工資勢必上升。
發展經濟學中的農村勞動力供給曲線“轉折點”是否可逆,對于中國這樣一個大國,教科書上并沒有提供現成的答案。筆者認為,中國農民工工資變化趨勢如何,取決于中國經濟的增長模式和增長速度。以目前投資和出口驅動的經濟增長模式,則增長率達到10%以上時,農民工成為稀缺要素,工資呈上漲趨勢;反之,當增速回落至10%以下(如世界經濟蕭條引起的外部需求動力不足,尤其是當歐美這兩大經濟體作為中國最重要的貿易順差來源步入蕭條時),農民工的工資有可能下調甚至重新出現大量農民工失業的現象。改變增長模式,增強城鄉居民消費能力,真正擴大內需,則在平穩的經濟增長中,城鄉居民均可分享經濟成長,農民工乃至農民的收入才能夠長期持續改善。這需要在財政稅收政策方面著手解決,如完善養老、醫療保險等社會保障體系,降低工資收入的個人所得稅征收標準,實現藏富于民。
在未來較長的時間內,出口收入的增加對經濟中所有的商品和服務都會產生更多的需求。其中,某些出口激增的新需求將導向國內生產或提供的商品或服務,即非貿易品。他們包括交通、建筑、電力、公共設施和服務等等。由于非貿易品的供給是有限的,較高的需求會導致較高的不可貿易商品的價格,中國房價的上漲有目共睹。目前通貨膨脹有向非貿易部門轉移的趨勢,比較有說服力的是農業生產服務價格不斷上漲,《中國經濟景氣月報》數據顯示,2006年6月份同比增長9.1%,之后始終以10%以上的速度上漲,今年1-6月上漲12.5%,其中2月份高達14.3%。另外,可貿易部門同樣需要不可貿易部門提供的服務尤其是生產性服務,這種聯動機制也是值得高度警惕的。
如果政策處理得當,明年物價漲幅相對于今年,增速有可能放緩。但是即使如此,中國的物價水平已經上升至一個較高的水平,而且難以扭轉。近來,美國市場上中國進口商品的價格正在以2003年美國設立分項數據以來前所未有的速度大幅上漲。在過去三個月中,從中國進口的商品價格上漲了1%,折合年率漲幅達到4.1%。如果不能盡快出臺有力措施,不排除出現兩位數通脹的可能。
長期而言,降低工薪階層個人所得稅負擔、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有助于增加城鄉居民實際收入、擴大內需,在長期價格水平緩慢上漲的同時,城鄉居民的收入和消費能夠穩步增長,從而實現我國經濟、社會的長期可持續發展,但針對目前的流動性過剩和已經出現的通脹壓力,我們需要采取以下措施以避免經濟的劇烈波動。
形成穩定的加息預期。目前美國加息17次,印度2006年以來加息6次,上調存款準備金率4次,它們都成功的將通脹控制在目標范圍之內,借鑒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經驗,在負利率時代我們應該形成穩定的加息預期,尤其是居民存款的加息。至于利息所得稅,在當前的經濟環境下,可以考慮完全取消。
以稅收手段調節資產價格。筆者不贊成以行政手段控制房地產的價格。通過征收房地產稅和房地產增值稅可以降低房地產的投資收益預期,從而降低房地產投機需求。目前我國的政策是房地產開發商一次性繳納土地使用稅之后,無需再繳納房地產稅,這樣不論是開發商還是投機者的房屋持有成本都不會再增加,從而在很大程度上導致了囤貨居奇現象。美國50個州都已開征房地產稅,稅率一般為1%至3%。州政府相關部門每年定期對房地產價值進行評估,以此作為征收房地產稅的依據,房價上漲意味著個人必須繳納的稅款增加。針對房屋購買和出售時的差價,美國一些州政府還專門征收房地產增值稅,并規定自住房住滿兩年以上出售時可以享受較大幅度增值稅減免優惠,而出售投資性房屋則不能享受相應的優惠。
取消鼓勵出口的政策。對于普通商品的出口,取消鼓勵或刺激出口的政策,如出口退稅等。我國已宣布從7月1日起,取消553項產品的出口退稅,降低2268項容易引起貿易摩擦的商品的出口退稅率,兩項合計約占海關稅則中全部商品總數的40%。筆者認為仍有較大的下調空間。
積極實施“走出去”戰略。“走出去”應該包括企業走出去參與對外投資、國際并購和個人走出去參與國際證券市場投資。我國成為貿易順差大國的時間尚未持續很長,而德國和日本一直是貿易順差大國,其國際收支并沒有成為顯著的問題,關鍵是其對外投資很發達且活躍。因而,我們應該積極實施走出去戰略,這不僅有助于接近資源和市場,還能夠避免貿易摩擦,平衡國際收支,有效的控制流動性過剩,以避免給通貨膨脹造成更大壓力。取消強制結匯后,國內企業在用匯上有了更大的自由度,大大提高了境外投資的效率。居民個人直接參與國際資本市場,在化解國內流動性過剩的同時,也有利于優化其投資組合,降低系統風險,分享各國經濟增長。
繼續調整FDI政策。改革開放初期利用外資的目的是明確的,一是為了獲取資金,二是希望能以市場換技術。但目前我國早已成為凈資本輸出國,而且20多年的經驗表明失去市場的同時并沒有得到核心與關鍵技術,還造成了流動性過剩。盡管我們已經實施了兩稅合并,但仍然有必要進一步調整外資政策,避免外資過度流入。
實施反周期的財政政策。當前我國財政收入較為寬裕,將部分財政收入用于建設和完善養老、醫療保險等社會保障體系、以轉移支付的形式支持農村義務教育,對于穩定城鄉居民預期、擴大消費能力和意愿、提高國民及未來勞動力的素質,大有裨益。(程偉力 譚凇 作者單位: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清華-布魯金斯中心,本文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任職機構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