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國際油價大幅上漲,三大石油巨頭上書發改委要求成品油漲價,鑒于發改委在國際油價下跌時的表現,石油巨頭的漲價申請令公眾憂心忡忡。因為石油位居產業鏈的上游,一旦石油價格上漲,位居中、下游的產業成本提高,必然引發新一輪的物價上漲熱潮。
出乎意料的是,8月4日,國家發改委下發通知,明確發出了保持成品油價格穩定的信號,結束了近期市場對油價即將調整的猜測。毫無疑問,這次利益協調對消費者是有利的,然而,問題并未就此解決,如此默契后面依然潛伏著隱患:
首先就是石油巨頭們的不滿。鑒于石油供應的壟斷特性,石油巨頭們隨時可以左右市場。為了防止石油巨頭制造“油荒”逼宮,同時也防止一些成品油經營企業囤積惜售,發改委這次走到了前面,通知要求中石油和中石化嚴格控制成品油出口———這兩家公司已在8月份的出口計劃中大幅度減少汽油的出口,并公開表示公司旗下的加油站可以敞開供應。
石油巨頭們的配合同樣令人出乎意料,問題在于,這種默契背后假如沒有財政補貼作為保障,能夠持續多久?有關部門和石油巨頭們的蜜月期一旦終結,油價將走向何方?
其次是小煉油企業的問題。由于成本大幅提升而又得不到財政補貼,紛紛停產,由此減少的一部分石油供應需要石油巨頭們補充,否則,市場供應就會露出缺口,給市場帶來緊張氣氛。這還只是表面的問題。往深處來看,一旦這些小煉油企業關停乃至倒閉,石油巨頭對市場的壟斷地位就會進一步加強,從而為今后更加自由地掌控定價權打下基礎。這次石油巨頭們如此配合有關部門,背后是否有“苦肉計”這一因素,非常值得考慮。
更大的問題在于,有關部門對物價的調整在某種程度上是與市場走勢相背離的。在國際油價下跌或者石油需求的淡季,有關部門遲遲不將國內油價下調,導致在本應限制產量和供應的石油消費淡季,國內油價高于國際油價,消費者頗有怨言;在石油需求旺季,在國際油價大幅上漲的時候,有關部門又挺起腰板阻止油價上漲,同樣不符合通過調價鼓勵煉油企業擴大生產和石油經營企業擴大銷售的市場規律,一旦引起石油巨頭們的不滿,“油荒”的損失還會落到消費者身上。
因此,油價調控很可能吃力不討好,這與價格調控者本身的操作思路密切相關。順應市場趨勢調控物價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價格主管部門為何不順勢而為呢?
物價調控的難度是計劃經濟機制與市場經濟機制碰撞的結果,這種碰撞同樣對價格主管部門的職能提出新的要求。如何順應形勢,在平衡各方利益的情況下使價格達到一個合理的水平,將越來越頻繁地考驗著有關部門的執政能力。(陳隨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