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4月份起,重慶600多家洗車行結成“漲價聯盟”,將原先的10元漲到20元,盡管引起車主的抗議,但洗車行仍未讓步。三個月后,這場轟轟烈烈的價格同盟卻悄然“瓦解”:先是20元,然后變相打折,現在干脆降到10元。2005年10月和2006年10月,這樣的“聯手漲價”也曾進行過兩次,但都以失敗而告終。在這先后三次聯手漲價過程中,重慶市物價部門均未直接出臺政策進行打壓,任憑市場“說話”。(據8月1日《新京報》)
客觀地說,這樣的“價格聯盟”以及這樣的失敗也不是什么新鮮事兒了。在此之前,全國各地曾經出現過“啤酒價格聯盟”、“家電價格聯盟”等各種形式的價格聯盟,最終都是以失敗而告終的。不過,重慶洗車“漲價聯盟”的“屢戰屢敗”,并出現在目前這種特殊的背景下,卻具有非常的意義。
目前“特殊的背景”是什么?是很多行業和商品都在漲價或者正在醞釀漲價、一些地方物價部門行政干預或準備出手干預市場價格、“漲價聯盟”成為社會各界眾矢之的、公眾對政府的干預表示歡迎甚至呼吁行政干預……盡管也有一些像筆者這樣的“市場派”人士在竭力地為企業辯護,但微弱的聲音完全被潮水般的批評之聲所淹沒。感謝重慶市物價局和重慶的洗車行,也感謝媒體,為我們提供了一個鮮活的事例。
部分洗車行漲價了,部分洗車行沒有漲價,于是原價的洗車行生意爆滿排長隊,而漲價的洗車行“門前冷落車馬稀”。能撐一天,難撐十天;撐得了一月,撐不了三月。漲價的洗車行終于撐不住了……“漲價聯盟”的瓦解,就是這么簡單!
重慶洗車行業“漲價聯盟”的再三失敗再一次充分說明:在充分競爭的市場領域,價格是不可能被操縱的;市場的價格絕不是商家單方面決定的,絕不是商家想漲價就可以漲價;市場這只無形的手可以打敗任何違反市場規律的“串通”或“聯盟”;沒有政府的干預,市場完全可以把物價調節到合理的水平……
也許有人要說,重慶洗車行漲價的失敗可能是因為漲價的聯盟還不夠廣泛——如果所有的洗車行都漲價了,就不會出現“車往低處流”的情況,漲價可能就不會失敗了。市場的回答是:在原價依然有利可圖的情況下,上述情況是不可能出現的。要知道,“同行是冤家”,當意識到別人都漲價而自己不漲價可能獲利更多的時候,精明的商家絕不會盲目跟風;如果所有的商家同時漲價而且能夠維持下去,那只能說明保持原價確實無利可圖。在完全開放的市場領域,主體多元而變幻,決策分散而自利,企圖靠“聯盟”而牟取暴利,是根本不可能的。
說起來,這些都是市場經濟的基本常識。然而,每當出現不情愿接受的情況時,很多人卻還是寧愿相信“市長”、不愿相信“市場”。別人一講市場規律,就有人說這是“市場萬能論”,甚至被扣上“市場原教旨主義”的大帽子。市場當然不是萬能的,但合理地配置資源是市場的基礎功能、發現合理的價格也是市場的基本機制——如果連這些基本的市場規律都不相信,還搞什么市場經濟呢?
所有的消費者都天然地排斥漲價,筆者也不例外。對目前出現的物價普漲,公眾難以接受是可以理解的。但人們必須明白:市場上的很多事情,政府是不該管也管不好的;而且隨著經濟的發展,物價逐步上漲也是必然的。中國推行市場經濟一二十年,至今沒有建立完善的市場經濟體制,不是因為政府管得太少了,恰恰是因為政府管得太多了。商品房越調控越瘋漲,主要就是因為政府介入得太深。
重慶洗車行“漲價聯盟”的“屢戰屢敗”,給我們上了一堂生動的市場課。關于政府該不該干預方便面等市場價格的爭論,也該收場了吧?(盛大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