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中國勞動學會發布的“職工工資連續四年實現兩位數增長”的觀點,很多人產生了疑問,籠統的職工工資漲幅究竟掩蓋了什么?在疑問的同時,這一數據也引發了大家對中國職工工資分配體系的重新審視和再次討論。
7月10日,國務院國資委發布關于中央企業執行《企業會計準則》有關事項的補充通知,其中再次要求中央企業加強職工福利費和工資總額管理,嚴格控制人工成本增長幅度。因此,石油、電信、電力等行業中的中央企業員工收入特別是高層管理者的工資增長,成為當前公眾關注的焦點。
壟斷、高管畸形高薪拉大工資差距
2007年1月底,國家發改委發布的《我國的工資分配的基本情況和主要問題》中明確指出,企業與機關事業單位之間、不同經濟類型之間的職工工資分配格局不盡合理,國有企業經營者與普通職工收入的差距不合理擴大,職工工資收入差距逐漸拉大。
2006年7月國資委統計評價局編制的一份統計年報顯示,石油石化、通信、煤炭、交通運輸、電力等12家企業員工工資達到全國平均工資水平的三到四倍。國家統計局的數據也顯示,電力、電信、金融、煙草等行業職工的平均工資是其他行業的兩三倍,如果再加上工資外收入和職工福利待遇上的差異,實際收入差距可能在五到十倍之間。
2005年的數據表明,電力、電信、石油、金融、保險、水電氣供應、煙草等行業共有職工833萬人,不到全國職工人數的8%,但工資和工資外收入總額估算達1.07萬億元,相當于當年全國職工工資總額的55%,高出全國職工平均工資水平的部分約9200億元。
不少研究機構的調查顯示,同一行業內的工資差異也是十分巨大的。比如,同是銀行業,高管的工資高過普通職工數十倍,有的行業管理層和普通職工的收入差距甚至達到了30多倍。國企老總的百萬年薪遠遠高于普通員工的幾萬年薪,差距是明顯的。
也就是說,籠統的職工工資漲幅,掩蓋了行業與行業之間、行業內部員工之間的收入差距,掩蓋了一些行業企業職工工資增長過快或過慢的真相。
新一輪收入分配改革大幕拉開
上世紀90年代中期中國職工工資全面改革后,大部分職工的工資有所增加,但仍然有一部分人的工資增長緩慢,或者說相對停留在一個較低的水平。收入差距的逐漸擴大不僅容易造成老百姓的心理失衡,而且會引起越來越明顯的經濟結構失衡。
為此,國家相關部門也實施舉措,對現有的收入分配情況進行必要的調整,分析人士認為,新一輪收入分配改革大幕已經拉開。
在國資委7月10日發布關于央企執行《企業會計準則》有關事項的補充通知之前,一系列關于調整收入分配的舉措已經悄然啟動。今年5月初,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辦公廳發出通知,要求對國有企業職工工資增長情況進行調查;5月14日,國家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勞動工資司司長邱小平也表示,國家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將采取包括推動落實最低工資指導制度在內的五項措施提高企業普通職工工資收入,促進勞資和諧。
以廣東省為例,有關部門于今年初率先對全省金融、電力、電信、外貿、交通、煙草、石油石化等行業的國有企業開展工資收入的監督檢查,調控部分國有企業中層人員薪酬過高的情況,降低國企中層不合理的薪酬水平,對壟斷行業高收入“動刀”。
專業人士表示,應該在收入分配制度中提倡“擴中、提低、限高”的原則,大力提高低收入職工的工資水平、提高普通職工的工資水平;落實《勞動法》、《勞動合同法》等法律法規,切實保障普通職工在工資分配的相關權益;加大對壟斷行業工資的規范力度,清理不均等的潛規則收入;同時有效控制物價漲幅,對嚴重影響工資漲幅的住房、醫療、教育等領域,做好基礎的保障工作,這樣才能讓老百姓感受到“平均工資漲幅”帶來的喜悅。
一些人士也提出建議:希望政府有關部門在今后的數據統計時,對工資漲幅進行細分以便達到更好的告知效果。同時,政府部門也能對癥下藥,對各種情況進行相應的調整。(王莉 徐攀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