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廣州四月十五日電 題:廣交會“變臉”盤活中國外貿新局
中新社記者 于晶波
猶如一場不間斷播放了五十年的商業電影,帶著半個世紀中國外貿“體溫”的廣交會在步入“知天命”年紀之際,因為加入了新的元素符號,正等待世界的重新打量。
這些新的元素和符號如今已遍布廣州的街頭巷尾。
四月的廣州,熙來攘往的天下客商已看不見懸掛了五十年的“中國出口商品交易會”的熟悉標志,取而代之的是寫上“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字樣的嶄新條幅。
十五日,第一百零一屆廣交會——邁入第二個百屆的“中國第一展”在這座城市舉行她的開幕式,而從無到有的廣交會進口展館亦于是日首度開門納客。
一字之差的易名,讓廣交會承載了由中國外貿“風向標”到“平衡器”的轉型使命。
在以往很長一段時間里,中國客商更多思考地是如何把自己的產品送到國外去,盡管這些產品中大多是低附加值的低端產品。
“出口至上”的情結在中國外貿順差激增時代到來時成了被指責的對象。頻繁涌出的貿易摩擦,屢創新高的貿易順差,內外經濟的不平衡,讓中國重新思考外貿政策的調整與變遷。
廣交會易名因此被視為一道重要分水嶺。
無論官方或客商都普遍對此寄予厚望。他們之中的多數人都認為,自此之后,廣交會這個中國區域性展會將登上更為廣闊的國際舞臺,中國尋求進出口基本平衡之路的積極努力將找到更有力的注腳。
今日揭幕的廣交會無疑令客商和官方的“夢想照進現實”。進口館的火熱開場,國內采購商的熱情參與,廣交會在進口展上所展現的號召力令輿論看到了其盤活中國外貿新局的不俗“功力”。
然而,正如中國外貿轉型之路不可能一蹴而就一樣,易名“變臉”之后的廣交會完全駛入進口和出口“雙輪”并駕齊驅的時代亦可能并非朝夕之功。
據知,本屆廣交會總展位數三萬一千余個,而進口展位只有六百二十九個, 進口展位數量不及總數的百分之二。這百分之二如何更好地擔當起引領和擴大中國進口的大任,如同此前被輿論競相聚焦的廣交會易名一樣,具有意味深長的號角意義。
廣交會迄今已走過百屆,世界打量這位中國會展業長子的目光中,有希望,有期許,其間亦不乏挑剔。客觀而言,讓這些挑剔的目光變成贊許,在求變中真正脫胎新生,廣交會可能仍有一段不短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