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億資金”或從打新市場轉移
針對市場破發現象的涌現,武漢科技大學金融研究所所長董登新表示,“破發”在未來A股市場中可能日趨常態化。他介紹表示,美國1/3新股上市首日“破發”,而正常情況下新股中“高估者該破發,低估者該上漲這并不為過”。
按照這種理性的價值回歸之路,市場上原先對“打新”的很多理解將發生根本的改變。
首先,眾多“打新”理財產品可能將走上不歸路。記者在2010年新股網下配售獲配機構名單中發現,多數目的為“打新”的結構性理財產品已因股票破發而產生浮虧,而由于目前三個月的解禁期未到,未來解禁后是否會遇到中國中冶網下配售股解禁時的“共振”下跌仍不得而知。
據了解,在新股發行體制改革大大削弱了機構資金在網上申購的力量后,多數“打新”資金選擇參與網下配售,但這無疑也加大了風險程度。市場人士分析認為,結構性“打新”理財產品如果遇到限售股解禁時浮虧,將尷尬面對是否應該賣出的局面。
其次,新股上市表現不佳可能促使資金流向二級市場。由于原先無風險套利的功能已近消失,一級市場的大量資金可能轉向二級市場或其它市場。除了近期新股申購凍結資金的減少,很多希望穩健套利的資金均有可能離開新股發行市場。據此前國泰君安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迅雷透露,部分中小企業2009年在現金流充裕的情況下選擇在一級市場“打新”。而根據判斷,這部分資金在市場收益沒有保證的情況下有可能轉戰它處。
另外,由于新股不敗神話的破滅,證監會面向中小投資者傾斜的新股發行制度改革方向可能需要一定的微調。
發行失敗也應常態化
新股破發僅僅是個起點。西南證券場外交易市場部總經理周到認為,最終要使首發新股“破發”常態化,或許每年有若干宗首發新股失敗或推遲案例,才算新股發行體制改革實現了目標。
2010年是滬深證券交易所開張20周年。而迄今為止,滬深市場只有因為擬上市公司違規而在刊登招股說明書或招股意向書后,首發被叫停的案例,而沒有任何一起擬上市公司在刊登招股說明書或招股意向書后,因認購不足等市場原因導致發行失敗的案例。這也是中國式首發上市的結果。
境外市場的情形就不一樣。去年10月21日和12月7日,卓越置業和融創中國發布全球招股文件;10月27日和12月14日,兩公司卻宣布:鑒于目前市況及為投資者爭取最佳利益,“決定不會按原定時間表進行全球發售”,并退回募集資金,上市計劃被擱置。原定在去年12月1日發布招股文件的國際泰豐控股,也因市況不佳而決定押后上市,迄今未見時間表。本來,擬上市公司發行能否成功、何時首發,屬于市場行為。滬深市場只要拿到“批文”,就從不主動推遲發布招股說明書或招股意向書時間的情況,只能說明發行體制不夠完善。
對此,周到提出建議說,首先要重視中小企業板和創業板集中上市的力度。長期以來,少有的幾宗首發新股上市當天即“破發”的案例,都集中在上海證券交易所的上市公司中。深市新上市公司的平均首日漲幅,要遠遠超過滬市新上市公司。這當然不是說,所有的深市新上市公司有更高的投資價值。這種現象的產生,主要是上市規模差異形成的。因此,適當加大中小企業板和創業板集中上市力度,讓深市新上市公司“破發”常態化,不僅有利于優化資源配置,也有利于全面提高投資者的風險意識。
同時,要培育承銷商選擇發行時間的能力。目前的新股首發,實際上由中國證監會通過下發“批文”,來調控節奏,承銷商基本不用把握發行時間。這就使得監管風險加大,市場作用削弱。截至2010年1月31日,已“過會”而未發布招股意向書的,有擬在主板上市的華泰證券等4家公司、擬在中小企業板上市的潛江永安藥業等64家公司、擬在創業板上市的8家公司。假設在一夜之間向這76家擬上市公司下發“批文”,他們敢在次日全部發布招股意向書嗎?一旦認購不足,他們能退回募集資金,不按原定時間發售新股么?培育承銷商選擇發行時間的能力,有利于真正培育詢價機制下的定價能力。因為離開了具體時間,定價只能是理論上的。這樣的定價,意義非常有限。
新股發行體制改革能否全面成功,也是關系到多層次資本市場建設的大問題。2010年,我們要研究和探索建立在中國證監會統一監管下具有中國特色的場外交易市場,擇機擴大代辦股份轉讓系統試點范圍,加快場外交易市場建設。在境外,場外交易市場實行注冊制。目前,代辦股份轉讓系統的新股發行實行備案制。若新股發行體制改革獲得全面成功,也有利于推動場外交易市場新股發行制度的出臺。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