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開始的地方
她建議海南建一座闖海墻,永遠別忘記那些“闖海人”
本刊記者/楊正蓮(發自海南)
那個美好的12月的夜晚,永遠定格在了代國夫心中。他從冰天雪地中來,一下飛機就被椰樹吸引了,晚上十點鐘,月光下的海口特別安靜,特別美。
秦建國上島的那天是個好天氣,藍天白云,陽光燦爛。這是他背著幾十包方便面和一本畢業證書,經過幾天幾夜的顛簸后才踏上的熱土。嚴嚴實實的冬裝,終于在秦建國輾轉于火車、大巴、輪渡之際,被一層接一層地褪去——甚至可以視其為一種儀式——告別過去,奔向未來。而除了換下的冬裝,他沒有可以換洗的衣服,只好臨時在地攤上買了兩件短袖襯衣。他一直記得那首歌:“誰不愛自己的家,誰愿意浪跡天涯,只因要走自己的路,只因種子要發芽。”
1988年前后,“十萬人才下海南”,不同于海南島歷史上的任何一次人口大遷移,對于這些舊體制的叛逆者、過去生活的拋棄者、新理想的追求者而言,海南省比“特區更特”的設想,曾代表著自由、夢想與希望。
向南,一直向南,直到海南。
私奔
1988年1月31日,海南的清晨,本色、自然,絕無迎合之意。北京青年秦建國看見陸地一點兒、一點兒地從海水里冒出來。然后,他把自己結結實實地摔在了海南這片土地上,并再也不愿離開。秦建國固執地認為,這是命運賜予他的禮物,就像有人專門為他準備了驚喜一樣——他稱自己對海南“一見鐘情”。以至于在后來數十年的時空變換里,敏感的秦建國總是能夠很“巧合”地發現:每年的1月31日總有好天氣,就像他上島那天一樣。
椰樹婆娑的城市,還是那么破舊,連紅綠燈都沒有。這有什么關系呢?秦建國眼見的全是生機和希望,那是一種明顯不同于過往生活環境的氛圍。
秦建國到達海口的兩個月之后,海南省建立并成為中國最大的經濟特區。而海南建省辦特區的消息,在1987年8月29日,已經被新華社發布了。
此前,深圳特區釋放的活力已經成就了許多人的夢想。一個更大面積的“特區省”,瞬間引燃中國改革開放十年來積蓄的激情和能量,秦建國也在獲知這一消息的第一時間就被震撼了。正迷茫于“不知道未來在哪里”的大學生秦建國,彼時已經在四川工作了一年。不過,偏居于川北的一個小縣城,秦建國知道這個消息的時候,已經是1987年的年底了。
在靜靜流淌的涪江邊思考了幾天之后,秦建國暗暗決定奔赴海南,然后他一個人悄悄地走了。秦建國出于本能的出走方式,無意間居然成了一種典型——彼時全國各地正有成千上萬個“秦建國”激情澎湃地、卻又是隱秘地謀劃“私奔”,“私奔”的對象便是海南。
自1987年8月至1989年4月,來信來函及親自來海南求職的人才達到了18余萬人次。其中,具有大專以上學歷的占90%,35歲以下的占85%,具有高級、中級職稱的有近7000人。
海南已經沸騰了。彼時廣州有一個公園,對面就是往海南發車的地方,基本上是幾分鐘一班車,每班車上三四個司機輪換開,一路不停,到了海南以后又馬上調頭。而通往海南沿途的店鋪則通宵不停地做生意,到處是不夜城、不夜縣。
立足
“實際上,我是先回了一趟家。”21年之后,秦建國向《中國新聞周刊》記者回憶那段經歷時,還有一點難為情的樣子:“聽說海南很遙遠,怕很難再回家了,想先看看母親。”
從北京到廣東,然后再坐大巴車,“船票也買不到。”秦建國吃驚地發現,竟然有那么多人和他一樣向往海南——他們就是后來廣為人知的“闖海人”,“當時的海口,大街小巷到處是操著南腔北調口音的年輕人”。
在旁人的指點下,秦建國住到了當時最熱鬧的地方,位于海府路的組織部招待所。招待所二樓就是人才交流中心,每天都擠滿了來登記求職的人。“蹲在地上登記完,人家說你們自己去找吧,然后我們就挨家挨戶地自己去找工作。”秦建國說,“那里介紹工作的成功率非常低。”當時海口的人才交流中心內,堆滿了登記信和求職表,共計有10萬份之多,這就是著名的“十萬人才下海南”的由來。
秦建國所住的招待所,每天的房租是兩元錢,十幾個人住一個房間。一到晚上,熱鬧非凡,有交流工作經驗的,有唉聲嘆氣、準備打道回府的,也有在外面賣東西、很晚才把鍋碗瓢盆收回來的。
一個月后,為了更節省一些,秦建國住到了海府路的海南旅社,每天房租一元八角。上下鋪,一張草席,一個發黑的枕頭和一頂發灰的蚊帳,樓內沒有水房和廁所。
“床位要每天上午十點前交租金,還不能長期預訂,你看海南那時候有多落后。”秦建國至今還是感慨萬千。有一次他忘記及時交錢,等中午回來時床位已經被賣出去,而且沒有多余的床位了。
住在招待所內的已是幸運兒,更多“闖海人”選擇了在街頭露宿。
那時的海南,還是傳統農業占據半壁江山,落后的經濟基礎能夠提供的就業崗位非常有限。人們期待的大特區現代化建設,還只是一張虛擬的藍圖,沒法瞬間創造出容納近20萬求職者施展才華的空間。到1989年,全省總共吸納的各類專業技術人才也只有3000余人。
秦建國,這個畢業于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專業的大學生,也是在滯留了兩個月之后才勉強找到工作單位,“需要試用半年。”秦建國說,“那個時候通過找接收單位留下的人很少,很多留下的都是沖破了當時的體制。”所謂的沖破體制主要是指擺地攤、賣報紙、送盒飯之類。
“當地人都很奇怪,他們說,我們這里這么落后你們過來干嗎?很不理解。” 為什么要來海南?秦建國給自己的解釋是,為了尋找一個能夠真正有所作為的地方,“原來那種壓抑的死氣沉沉的生活,并不適合我。”“關鍵是那個時候人都很有信心。”秦建國如此解釋當年的不辭勞苦。
“其實是奔著人的自我釋放。”當時任職于重慶建工學院的邢增儀,在新華社消息發布的第二天,她就帶著學校的骨干力量到海南考察項目,“我們要幫海南做規劃設計。”多年后,她告訴《中國新聞周刊》記者:“禁錮得太久了,需要有一種新鮮的自由的能夠實現自我價值的空間,海南建省給了這么一個機會。”
不過,夢想歸夢想,一看到瓊海的領導,邢增儀還是嚇了一大跳,“五套班子說好了五點鐘在縣委辦公室等我們的方案,我們領導一去,全部的領導,縣長、書記全都是光著腳,盤著腿坐在那里,這是海南的習慣,全都那樣,我們心里想怎么會這樣呢?”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