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中國向低碳經濟轉型將是一個長期過程,短期內最大的困難和挑戰是什么?怎么解決?
吳曉青:對我國而言,短期內難以擺脫經濟快速發展對資源、能源消耗的高度依賴,跨越資源、能源瓶頸約束是主要難題。另外,由于缺乏有效激勵機制,低碳技術發展必將面臨諸多障礙。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是我國向低碳發展模式轉變的長期制約因素,能源資源大量消耗不可避免,總體技術水平落后是我國發展低碳經濟的嚴重阻礙,“鎖定效應”則是潛在風險。
所謂“鎖定效應”,是指基礎設施、機器設備以及個人大件耐用消費品等,使用年限都在15乃至50年以上,其間不大能輕易廢棄,這樣技術與投資都會被“鎖定”。以住宅建設為例,從已有建筑看,95%左右都是高耗能建筑。如果未來情況沒有改善,大量高耗能房屋一旦修建,短期內改造很難。為了確保以經濟最優方式過渡到低碳未來,必須避免今天的投資決策導致高碳排放鎖定。
中國必須從實際出發發展低碳經濟。比如說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化石能源低碳化,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制定國家低碳經濟發展戰略,先行試點示范;增強自主創新能力,開發低碳技術、低碳產品;積極運用政策手段,推進低碳制度創新與法律體系建設,這些都有很大的改進和發展空間,要花大力氣做好。
戒“面子消費”,變生活方式
低碳經濟發展需要全社會共同參與
記者:有人把低碳經濟歸結為產業的“三低模式”(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不僅僅是產品自身,還包括了產品的創意、科研、投資、生產、銷售、服務、回收等一系列過程,以及產生該產品的各種社會環境,這意味著什么?
吳曉青:低碳經濟幾乎涵蓋所有產業,向低碳經濟轉型已成為世界經濟發展大趨勢,我們確實要在產業的各環節各領域體現低碳概念、低碳模式,從產業結構、能源結構入手轉變經濟發展模式,從產業鏈的各環節尋求節能途徑,將低碳理念滲透到社會各領域。
但低碳并非目的,而是一種手段,是為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起先導性、基礎性作用。我們不能盲目追求低碳這個結果。
記者:低碳理念正從經濟層面衍生到社會各層面,包含生活方式的變化。在倡導公眾轉向低碳生活的過程中,政府要做些什么?
吳曉青:政府是低碳經濟的強力推動者和倡導者,應結合節能減排工作和國家總體部署鼓勵科研機構、專家學者進一步深化低碳經濟的研究,鼓勵城市建立區域性低碳經濟示范區,開發低碳居住空間,實驗低碳的城市公交系統等,為公眾深度參與創造便利條件。同時,通過廣泛的宣傳動員,進一步倡導企業和公民開展綠色生產,綠色經營,綠色消費,實踐低碳生活方式,特別是戒除以大量消耗能源、大量排放溫室氣體為代價的“面子消費”、“奢侈消費”等。(孫秀艷)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