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加快發展現代農業,夯實經濟社會發展基礎
(九)切實加強糧食生產。確?诩Z產銷平衡,努力提高糧食自給率。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穩定糧食播種面積。加大土地整理和中低產田改造力度,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積極推廣良種良法,建成一批水稻、玉米和冬種馬鈴薯等優勢產區。落實國家新增糧食生產能力政策,建立促進糧食增產增效的長效機制,落實對產糧大縣的支持政策,切實保障種糧農民的合理收益。加強糧食流通設施建設和維修改造,發展區域性糧食現代物流。建立糧食應急加工和供應體系,進一步完善糧食儲備體系。
(十)大力發展特色農業。發揮特色農業資源優勢,積極開發名特優新農產品,建設成為我國亞熱帶農產品重要產區。穩定和合理調控甘蔗種植面積,完善制糖企業與蔗農利益共享、風險共擔機制。加強甘蔗良種研發、繁育和推廣,支持主產縣(市、區)改善生產條件,穩步推進甘蔗生產機械化,提高單產水平和含糖率。在繼續發展桑蠶、亞熱帶水果、木薯生產的同時,著力加強加工儲運能力建設,延長產業鏈,鞏固和提高在全國的領先地位。加大對甘蔗、桑蠶等優勢特色農業發展的支持力度。充分利用山地資源,因地制宜發展速豐林、經濟林、木本油料、花卉和林木種苗產業。發展生態農業和觀光農業。積極發展畜牧水產業,重點發展奶水牛和草食畜禽,支持水產健康養殖池塘標準化改造,擴大對蝦、羅非魚、珍珠等優勢產品養殖規模。支持建設北海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完善動植物防疫體系,建設邊境重大動物疫病防控阻截帶。充分發揮廣西農墾的龍頭帶動作用,推進特色農業產業化。
(十一)發展壯大縣域經濟。圍繞富民、強縣、奔小康目標,積極發展農村二、三產業,多渠道增加農民收入。以特色農產品加工和優勢資源型工業為重點,加快發展與大中城市、大型企業集團相配套的產業集群,推動中小企業與大企業協作,打造一批工業強縣。鼓勵城市工商企業到農村建設原料生產和加工基地,合理布局建設工業集中區,促進城市資金、技術、人才、管理等生產要素向縣域流動。推進縣域企業重組改造,培育壯大鄉鎮企業,積極發展農村商貿、物流、旅游等服務業。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支持在農產品主產區建立較為完備的加工體系,運用財政貼息、補助等辦法支持發展龍頭企業和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加快發展縣城和重點鎮,推進戶籍制度改革,進一步放寬中小城市落戶條件,使在城鎮穩定就業和居住的農民有序轉變為城鎮居民。試行自治區直管縣財政管理體制,增強縣級財政統籌能力。
(十二)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能力建設。把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的重點放在農村,切實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加強小型農田水利建設,加快灌區配套改造,擴大農田有效灌溉面積。實施農村飲水安全工程,提高鄉村自來水普及率。加快縣鄉公路建設,推進農村公路鄉鎮“通暢”和鄉村“通達”工程,開展建制村通瀝青(水泥)路建設試點,提高路網密度和縣鄉村屯通達率。建設農村戶用沼氣池、農村沼氣鄉村服務網點、大中型沼氣工程、養殖小區和聯戶沼氣工程等項目。加快農村電氣化縣和小水電代燃料工程建設,完善農村電網。把華僑農林場、農墾、國營林場的基礎設施建設逐步納入地方規劃。推動醫療衛生、教育培訓、農業科技、新聞出版、廣播電視、體育健身等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積極開展擴大農村危房改造試點。對中央投資安排河池、百色的公益性建設項目,適當減少市級配套資金。
(十三)深化農村改革。穩定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健全嚴格規范的農村土地管理制度,賦予農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經營權,保持現有土地承包關系穩定并長久不變。按照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允許農民采用多種方式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探索建立土地承包經營流轉服務市場。嚴格宅基地管理,依法保障農戶宅基地用益物權。建立現代農村金融制度。開展省級農村信用聯社改革試點,在保持農村信用社縣級法人地位穩定的前提下加快組建農村商業銀行。培育發展村鎮銀行、貸款公司、農村資金互助社等新型金融機構,建立健全農民小額信用貸款和農戶聯保貸款制度。加快農村信用擔保體系建設,增加農村有效擔保物種類,允許有條件的農民專業合作社開展信用合作。擴大郵政儲蓄銀行涉農服務范圍,加大對“三農”的信貸支持力度。探索建立農業貸款風險損失補償機制。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用5年左右時間基本完成明晰產權、承包到戶的改革任務。推進以工促農、以城帶鄉機制建設。按照體制融入地方、管理融入社會、經濟融入市場的方向,推進華僑農林場改革發展,當前要重點加快道路、供水、供電等基礎設施建設。
四、堅持工業化主導方向,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十四)大力發展先進制造業。積極培育特色優勢產業集群,優化資源開發利用方式,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加快資源優勢向經濟優勢轉變。大力發展以鋁為主的有色金屬、經濟型轎車為重點的汽車、制糖為主的食品、煉油為主的石化、鋼鐵為主的冶金、工程機械為主的機械制造等支柱產業,促進產業鏈向精深加工延伸,打造知名品牌,建設全國重要的糖業、有色金屬、石化、鋼鐵基地。加快發展建材、造紙、修造船、繭絲綢、服裝、木材加工、林產化工、醫藥等優勢產業,壯大產業規模,提升產業層次。發展以壯藥為重點的民族醫藥產業。推進行業結構調整,淘汰冶金、造紙、化工等行業的落后產能。鼓勵大型企業集團聯合重組,加快培育一批銷售收入超百億元的企業。支持建設糖業循環經濟示范省區,完善國家與地方兩級食糖儲備調控機制,研究把甘蔗生產燃料乙醇列入中央財政生物能源和生物化工非糧引導獎勵專項資金支持范圍。對柳州、桂林、南寧、梧州、玉林老工業基地城市的國有企業,在處置不良資產、技術改造升級方面比照實施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政策。適當降低工業用地最低價格標準,支持現有礦山深部和外圍找礦工作。當前,要認真實施重點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繼續實施農機具購置補貼政策,落實汽車、摩托車和家電下鄉,以及技改貼息、稅收優惠、重要工業品儲備、增發企業債券等政策,幫助企業渡過難關。
(十五)加快發展高技術產業。立足現有基礎,優化產業結構和布局,促進產業集聚,增強產業競爭力。建設以南寧、北海為主體的北部灣經濟區高技術產業帶,推進南寧生物國家高技術產業基地建設,支持桂林、柳州高技術產業開發區發展。優先發展生物、新材料、新能源、電子信息、海洋等高技術產業,延伸產業鏈,支持高技術產業發展項目建設。建設中國-東盟科技合作與技術轉移平臺、西南瀕危藥材資源開發國家工程實驗室、國家非糧生物質能源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加強中小企業科技孵化平臺和技術產權交易市場建設。建設重點優勢產業公共檢測技術服務平臺,開展重要技術標準研究。
(十六)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加強科技攻關,加大研發投入,構筑人才高地,整合創新資源,打造一批創新型企業。圍繞現代產業發展,大力推進關鍵領域的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和集成創新,鼓勵原始創新,加快創新成果轉化。實施支柱產業重大科技攻關工程。加大對科技研發和技改貼息投入力度,建立科技創新風險投資機制。強化企業在自主創新中的主體地位,加快建設一批企業技術中心、工程中心、工程實驗室和中試基地,引導和支持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積極培養高素質的科技創新人才,大力引進國內外領軍人才,加強大企業博士后工作站建設。加快培育有利于企業家成長的良好環境。整合企業、高校、科研院所創新資源,形成科技創新的強大合力。在優勢領域培育壯大一批創新型企業。
(十七)加強工業園區建設。根據區域發展總體戰略,進一步優化工業園區布局。鼓勵多種投資主體參與園區基礎設施建設,增強園區產業配套和商務服務、物流配送等綜合服務能力,完善生活配套設施,創新人才引進和園區管理體制,搭建產業集群發展平臺。提高園區土地集約利用水平,大力發展循環經濟,積極推進清潔生產。進一步推動企業向工業園區集聚,引導產業關聯度高的企業進入園區,努力做強做優工業園區。支持和推動欽州港經濟開發區、北海鐵山港工業區、柳州陽和工業園區、防城港企沙工業區、玉林玉柴工業園等重點園區發展,促進產業結構升級。支持柳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等符合條件的高新技術園區升格為國家級園區。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