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在一只股票上獲利百倍,也曾因為政策突變而虧去90%;世紀之交,他曾是上海灘名噪一時的“法人股大王”,十年以后,他搖身變成名揚全國的“增發股大王”。有時候,他出入各大藝術品拍賣場,揮金如土;有時候,他坐在自己的辦公桌前,關注股票價格每一分每一毫的變化,掐著指頭算賬。他的學歷只有初中水平,卻是真正的投資高手,20年來白手起家財富積累超過百億,卻依舊如馬拉松跑者般堅持不懈地工作。
他,就是本期投資高手的主人公,上海新理益集團董事長,46歲的劉益謙。
倒騰國庫券:錢生錢的道理
劉益謙出生于上海老城區一個普通家庭,初中畢業后便踏上社會,跟自己一個做皮包生意的親戚學手藝,每天干的活兒就是用錐子給皮革鉆眼這樣的體力活。1984年,20歲出頭的劉益謙在上海老城隍廟的豫園附近開一個小雜貨店,之后不久,又買了兩輛出租車,一輛自己開,一輛雇人開。正是生活的磨礪讓劉益謙有了捕捉每一次暴富機會的敏銳嗅覺。
上世紀80年代末,劉益謙走出了利用手中閑錢進行投資的第一步,開始倒賣國庫券。“那時候國債發行困難,雖然利率高達10%以上,可是還沒人買,負責發行的銀行只好打折促銷,最低打到七折。”劉益謙一邊回憶一邊給記者算賬,“當時我粗粗算了一下,利息加折扣,一張100元的國債,一年下來變成了140元,40%的收益相當不錯了。”劉益謙說,“從倒騰國庫券開始,我好像一下子開了竅,懂了錢生錢的道理。”
此后,在1990年初豫園商城公開發行股票時,劉益謙用手中的閑錢以每股100元的價格買進豫園商城100股原始股。“那個時候的股票是稀缺商品。1992年這只股票最高漲到每股1萬多元,我捂到最高價出手的。”今天在總結這次投資時,他說:“完全是市場給了你機會,你要做的只是常識性的選擇。”
炒認購證:簡單的加減乘除
作為上海灘第一批認購證的大炒家,至今他還清楚記得改變了無數人命運的認購證總數量是207萬張。而劉益謙自己僅出資3000元買了100張認購證,其它成千上萬張都是他“空手”套來的。
他回憶說,當時大多數人炒認購證的目的是賺取差價,而沒有搞清楚這個東西的真正價值實際上在于中簽后可以認購股票,因此中簽率才是關鍵。“我經過調研和簡單的計算,大約算出這個中簽率是10.3%,這也就表示理論上100張認購證至少有10張會中簽,而當時每100張認購證成本價3000元,最高時炒到了1.9萬元。假如明天就要搖號,那么今天我以每張200多元的高價收購1000張認購證,但是我并不交付現金,而是與賣家約好,明天搖號結果出來后再交款。實際情況是,當時每一張中簽的認購證已經炒到了3萬元。那么,我花20萬元買的1000張認購證,理論上至少中100張,價值300萬。”
“就是這么簡單的加減乘除,當時卻很少有人去算,發財的機會就擦肩而過了。”時至今日,劉益謙談起認購證仍然不禁唏噓感嘆。
不過,在認購證上劉益謙也失過手。1993年底新疆發行了一種認購證,當時承諾該認購證持有者可獲得1994年全年新疆省內所有新股的認購權利,劉益謙購買了300多萬元。不料,1994年證監會取消了股票認購證制度,新股申購開始實行上網定價全國發行,這些高價認購證立刻大幅貶值,劉益謙的300多萬元虧掉了90%多。劉益謙說,“那次的經歷對自己的教訓是深刻的。自從那次之后,我對每一筆投資的態度更加謹慎,并且自此之后10多年來,再也沒有遇到什么大的投資風險。”
預判政策變身“法人股大王”
2000年1月初,劉益謙看準了政府將推動國有法人股全流通問題的解決,認為這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由于自然人不能從事法人股交易行為,他發起成立新理益公司,目的就是在一級半市場收購法人股。接下來的兩年里,劉益謙指揮著新理益四處出擊,通過協議受讓或競拍方式大量收購上市公司法人股。據不完全統計,新理益一度同時出現在15家上市公司的前十大股東中,股份總量約2.5億股。正是因為這種大手筆的法人股投資行為,為劉益謙贏得“法人股大王”的稱號。
談起當年瘋狂收購的背景,劉益謙現在仍頗有幾分自得:“2002年政府果然啟動了國有股減持行動,這證明我當時的判斷是對的,只不過后來因故停掉了。2005年股權分置改革啟動,才真正解決了全流通問題,說明我當初的判斷完全正確。”
劉益謙低價吃進的法人股,不僅可通過將其質押給金融機構盤活資金,而且在法人股拍賣市場上還能倒手變現,攫取價差。例如,新理益投資的一汽轎車1950萬股法人股的代價為1950萬元,股改對價支付后剩1625 .13萬股,新理益累計獲利達到1.48億元;在安琪酵母身上,累計獲利1 .8億元;在中體產業上獲利超過8億元……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