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贏通脹只是個口號
趙縝言
大概就是在最近兩年,以購買理財產品作為一種保值增值方式,被廣泛運用。不少人,在銀行理財經理的開導下,把其作為另一種較高收益的儲蓄手段。這恰恰是理財官司不斷、糾紛不斷的部分原因。
購買理財產品須謹慎,這句大白話聽起來并不拗口,但真正能做到的人還是不多的。大多理財產品都有大眾性屬性,且種類繁多,在銀行宣傳手冊上,除了一些難以看懂的收益計算公式以外,其他的都很親民。理財概念在前期“要跑贏通脹”的廣泛宣傳下,有了極大的市場。
但別忘了,親民只是產品的銷售手段,跑贏通脹也只是一個口號。很多次在銀行網點看到,本想存錢的客戶,在10分鐘不到的時間內,就在勸說下購買了一款產品,他們對這款產品了解僅限于這十分鐘的單方面宣傳。假設如果你要買一套房子作為投資,除了中介的宣傳外,你是不是還要去了解周邊行情,了解房屋內部情況甚至是宏觀趨勢,乃至多看幾處類似的樓盤再充分選擇?
一旦客戶交了錢,簽了字,不論前期的服務有多好,隨后肯定處于一種被動狀態。我接到了不少投訴電話,他們反映在虧損后原來的理財經理人已經找不到了,本來“拍著胸脯”說收益率之高和風險較低,現在連對證的人都不知在何處。
真正保護你的人還是自己,尤其在最近理財產品收益率普遍不高的情況下,購買理財產品還須謹慎。應把其當一種投資行為,在購買前多多比對類似產品,至少搞清自己這筆錢是銀行用去投資什么了,再結合自身風險承受能力做出理智選擇。
賣者有責還是買者自負?
徐可奇
銀行理財產品屢出爭議,責任究竟在哪一方?在很多情況下,銀行和客戶對此往往各執一詞,并且互相指責對方有責任。說到底,這還是一個理財產品究竟是買者自負還是賣者有責的問題。
銀行方面認為自己只是銷售理財產品,而收益盈虧問題則是由市場走勢決定。所以銀行不能對理財盈虧負責。但客戶顯然不認可這種說法,并且認為這是銀行借助強勢地位,硬將責任推給弱勢的投資者。
其實,基金銷售也曾遭遇與理財產品類似的“買賣爭議”。但隨著監管部門明確了風險提示的重要原則后,這一爭議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有效解決,如今很少有基民會因為凈值虧損而投訴基金公司。主要原因就在于基金公司銷售基金前,已經在風險提示方面“做足文章”。
如果銀行在銷售理財產品時就對客戶進行了口頭和書面的風險提示,那么理財產品就應該是買者自負,由客戶自己承擔盈虧風險;但如果銀行客戶經理和理財師為了推銷理財產品,故意夸大收益隱瞞風險進行不實宣傳,那么就應該對賣者負責。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