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10月召開的鋼鐵原材料國際研討會,一直被業內人士視為新一輪鐵礦石價格談判前奏的開始。今年也不例外。不過,此次于10月15日至17日在山東青島如期舉行的研討會,卻上演了一出“尷尬”的“小插曲”。
在第一天的會議上,主持中國鐵礦石價格談判工作的鋼鐵工業協會(下稱中鋼協)秘書長單尚華首度在如此公開場合表態——鑒于目前進口鐵礦石市場混亂,迫切需要全面整頓,應在新一輪的鐵礦石價格談判中尋求建立“中國模式”。
不過,會場內并沒有因此營造出過多激動的氛圍。相反,場外的情景似乎更加熱鬧:數百名鐵礦石供需雙方代表,各自與客戶們交流著,內容并不是中鋼協提出的“中國模式”,更多的是來年計劃進口鐵礦石的數量等等。
這是中鋼協的尷尬,也是數年來中國鐵礦石談判的尷尬。“我們不關注什么模式,最后能拿到什么樣的價格才是重點。”河北省唐山市一家鋼鐵企業負責人給了記者這樣的答案。
的確,正如這位人士所言,談不談,怎么談,談出的結果有沒有用,這些現實的疑問至今無人能解。
尋求“中國模式”
“中國應該在新的鐵礦石定價機制中有所作為。”今年4月份,普氏能源資訊鋼鐵部門全球總監弗朗西斯·布朗還在堅持游說中國這一全球最大的鋼鐵消費國要接受直接反映市場現貨價格的指數定價機制。
不過中國已有了自己的想法。
在2010年鐵礦石價格談判預熱之際,中鋼協提出了要堅守的底線。除了已于2008年提出的“結算周期”和“長協礦實現量價互動”外,今年的談判主基調為“統一價格”。即根據不同的地區、不同鐵礦石品位、不同的質量、不同的礦山企業確定一個鐵礦石離岸價格,不能再分長期協議礦價和現貨礦價,一旦確定,所有跟中國鋼鐵企業簽訂協議的供貨商都要實行這一個價格。這樣可以規范鐵礦石市場秩序,避免發生倒賣鐵礦石現象。
“要說到與過去的實質性差別,量價互動、量大價優應該也算一條。這也是作為鐵礦石最大進口國中國爭取定價話語權的直接體現。”中投顧問能源行業首席研究員姜謙對《中國產經新聞》記者表示。
舊有的談判規則儼然已經瓦解,延續了40年的鐵礦石談判體系正在經歷一場深刻的裂變。“中國不強調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鋼企參照中方的價格,也不會盲目跟進其他國家和地區的鋼鐵企業的價格。”單尚華說。
一旦鐵礦石談判形成“中國模式”,首先會給中國鋼鐵行業帶來極大的利好。姜謙分析,“中國模式”首先意味著成本的降低,這當中的直接受益者就是在金融危機中遭受極大打擊的中國鋼鐵企業。其次,由于鋼鐵企業成本降低之后,會把這種效應傳導至下游的汽車、基建、房地產等產業,進而會對整個國民經濟的運行產生較大影響。再次,成本降低,必然會增強中國鋼鐵企業的國際競爭力,并對整個全球鋼鐵產業的格局產生沖擊。另外,“中國模式”也會是中國在全球經濟事務中地位提升的一大表現。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