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0余名專家反復論證,30余次會議。8月18日,各界期盼已久的《國家基本藥物目錄·基層部分》出臺。作為新醫改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推進國家基本藥物制度的建設?它與其他醫療改革工作的關系如何?又可能對改善醫藥行業格局產生什么影響?就此,本報記者采訪了參與國家基本藥物目錄制定的相關負責人和專家。
漸進:基本藥物制度建設分三步走
8月18日出臺的并不是我國的第一版基本藥物目錄。從世界衛生組織上世紀70年代提出“基本藥物”的概念,許多國家都制定本國的基本藥物目錄。我國的第一版國家基本藥物目錄于1982年發布,其中包括278種西藥。至2004年,目錄共經過5次調整。“但很遺憾,我們國家基本藥物并沒有在醫療機構和群眾中得到推廣,真正發揮應有的作用。”衛生部藥物政策與基本藥物制度司司長鄭宏如此評價過去的基本藥物目錄。
按照世界衛生組織的定義,基本藥物是指最重要的、基本的、不可缺少的、滿足人民所必需的藥品。在我國,基本藥物是能夠滿足基本醫療衛生需求,劑型適宜、價格合理、保證供應、國民能夠公平獲得的藥品。我國2004版的基本藥物目錄包括2033種藥品,遠超出世衛組織示范目錄中312種藥品的數量,藥品的可獲得性和目錄的可操作性大大降低。除此之外,缺少與之配套的政策是基本藥物目錄難以發揮作用的主要原因。鄭宏說:“長期以來,國家基本藥物處于‘有目錄沒制度’的狀態。”全球已制定了本國《基本藥物目錄》的166個國家和地區中,105個國家和地區都制定了國家基本藥物政策。
大幅瘦身,是此次發布的基本藥物目錄的特點之一。目錄中307種藥品僅占2004版目錄的1/7,能滿足臨床將近80%的使用需求。鄭宏表示,目錄的制定只是我國基本藥物制度建設的重要環節之一。“基本藥物目錄能否發揮作用、成效如何,關鍵在于一整套制度的建立,在于配套政策的制定和實施。”他說,計劃到2011年,初步建立國家基本藥物制度;到2020年,全面實施規范的、覆蓋城鄉的國家基本藥物制度。整個制度將包括基本藥物遴選和調整、生產供應、配備使用、定價報銷監測評估等政策。
“從目錄制定,到生產供應、配備使用、定價報銷、監督評價,整個制度涉及的環節比較多,是相關政策的制定、利益格局的調整。因此在實施過程中,要開好局、起好步,穩步推進。”鄭宏說,將今年年底基本藥物制度的覆蓋面定在全國30%的地區,正是考慮整個制度鏈條的復雜性、艱巨性。衛生部等相關部門希望探索出合理有效的政策機制,明年推廣到60%—70%的政府辦基層醫療衛生機構,2011年實現政府辦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全覆蓋,通過漸進的過程保證改革的實際效果。而廣為關注的《國家基本藥物目錄·擴展部分》的制定和分布,也將與公立醫院試點改革同時啟動。
鄭宏透露,國家基本藥物零售指導價格計劃于9月底公布,其余相關配套政策也將隨后陸續出臺。
協調:基本藥物制度建設是項復雜的系統工程
對于基本藥物制度在整個醫療改革中的作用,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教授李玲用“突破口”來形容。“基本藥物制度的實施是我們現在醫療衛生制度改革的一個突破口,因為老百姓反映的‘看病貴’問題很大程度上是用藥貴。”
解決人民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是新一輪的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重點目標之一。李玲說,過去國家一直通過各種方法,比如降價、醫藥分開、零售藥店、集中招標采購等,來控制虛高的藥價,但都收效甚微。而最新的基本藥物制度,有望通過一系列制度和政策的協調作用,降低老百姓的用藥負擔。
“基本藥物制度的建設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鄭宏表示,基本藥物制度的建設不僅需要生產、流通、使用、監督等環節相互銜接共同配合,其實施效果還與其他醫療衛生改革進展密切相關。“舉例說,改革醫療機構‘以藥補醫’,一方面能從根本上緩解群眾‘看病貴’的問題,另一方面又提出了醫療機構如何改革體制機制,如何補償的問題。”鄭宏說,未來的改革既要保證醫療機構的公益性,又要有助于提高醫務人員的積極性,提高公立醫院的運行效率。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