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企業聯合會會長王忠禹說,“我們的大企業要進一步走出去,利用世界市場發展自己,還有很多東西要積累。”中國500大的凈利潤,基本上是在國內市場賺的錢,其利潤率是美國500強的5倍以上。國內市場利潤這么豐厚,而“世界市場”利潤又是如此微薄,在這種情況下,要中國企業“進一步走出去”就有違市場邏輯,不符合資本和企業的特性。
從世界企業發展史來看,跨國公司在成長之初,就跨出國門,走向世界市場,做大與做強是同時進行的。國內市場不是他們的溫柔鄉,相反,他們把世界市場當成他們的溫柔鄉。中國反其道而行之,國內市場是企業的溫柔鄉,而世界市場卻是他們的夢魘。中國資本、中國企業國際化,已經成了一個邏輯悖論。政府不可能改變資本的特性,官員不可能推翻市場的邏輯。中國500大想通過走出去來做強,首先必須走出國內市場這個溫柔鄉,從市場的邏輯怪圈中突圍出來。
中國政法大學資本研究中心主任劉紀鵬說得好,我國企業走出去的瓶頸主要是,第一,我們到國外收購的經驗還不充足。比如中鋁收購力拓,本來煮熟的鴨子又飛了,而且被人家耍弄了。現在隨著中國外匯儲備的增大,中國企業實力在增加,我們面臨著走出去的時機,面臨著向跨國公司發展的過渡,現在的企業只是在國內強,還談不上跨國強大和出國強大,現在要培養自己的跨國人才和與國際企業打交道的經驗。第二,我們的企業與世界上大的500強企業相比還缺乏熟悉金融和資本運作的人才,所以中國的企業主要是在國內,在走出去的背景下,要培養跨國公司的經驗,要了解海外金融和資本市場的運作。
民營發展才是真正的發展
略感欣慰的是,在入榜的500強企業中,民營、非壟斷性企業排名雖然不靠前,但所占比重開始逐步提高。其中我們看到,沙鋼是中國企業500強,更成為首家入圍世界500強的中國民企。
民營500強的市場開拓能力、創新精神和消費者至上理念,壟斷企業真應該虛心學習。
此外,美國金融危機對美國民營企業形成強烈的市場沖擊。而中國的各大壟斷企業不僅只“感染”到較小的金融危機,更在國家政策的護佑下一路安全通過。反觀美國民營企業,在如此惡劣的市場環境下,仍然創造10.69萬億美元的營業收入,可見其在大風大浪中頑強的生命力。而中國的民營企業呢,卻呈現“國進民退”的態勢,聯想從去年的28名退居到今年的50名,海爾從去年的34名下滑到今年的48名。相比之下,我們看到的是壟斷企業的強勢和民營企業的生之維艱。
有人說,我們最大的軟肋是,有大企業,卻沒有大品牌,不說世界級的大品牌,就連在國內叫得響的品牌也很少見。品牌是一個企業、特別是一流企業的靈魂。中國一些大企業沒有大品牌,企業性質和企業規模的無限度擴張導致企業不可能專心做好品牌。“中國企業500強”就像是一面鏡子,它照出的不僅僅是經濟形勢和我國企業的實力,也照出了市場經濟背后隱身的行政權力。
當然,更重要的是,國企的壯大,也意味著民企相對弱小。所以,在這面“中國企業500強”的鏡子中,也看到了一些民營企業的生存困境。
日本戰后30年,出了索尼、松下、東芝等一系列世界級的大眾消費類企業,并且都曾推出了行銷全球的獨創產品,比如,1979年索尼發明了“隨身聽”,1985年東芝發明了筆記本電腦燈。大眾消費類企業的發達,在很大程度上彌補了日本經濟的短板。在20世紀世界出現的重大發明和新產品方面,日本整體來說貢獻不大,然而在32項重大產品的商品化方面,美、歐分別只有6項和2項,日本竟有24項。甚至連韓國這樣的“四小龍”,都有三星、LG等世界級的消費品牌。企業之偉大,要么像微軟、谷歌能夠獨創蓋世奇功,要么像索尼、豐田管理內功深厚,要么像可口可樂、奔馳寶馬獨領風騷、一統江湖數十載,這些可都是偉大的民營企業。只有這樣的“龍虎榜”才是真正讓百姓自豪的“英雄榜”。
與之相比,中國改革開放30年,至今還沒有出現一個大眾消費類的世界知名品牌。幾年前,在這方面被寄予厚望的是海爾、聯想和TCL等,但從幾家企業目前的發展態勢來看,其路尚遠。
到目前為止,民營企業吸納就業人口已超過1億,對國民經濟的貢獻超過60%。改革開放30年來,民營企業從最初的小攤小販,歷經重重阻礙終于長成撐起國家經濟半邊天的大樹。但是,很長一段時間里,民營企業就一直都被視為國有、集體經濟的“補充”,所有制的歧視無處不在。
有人曾對各種類型企業的平均壽命做過統計,世界500強企業平均壽命為40年,跨國公司平均壽命為12年,中國大中型企業平均壽命7-8年,而中國民營企業平均壽命只有2-3年。這種現象的存在固然可以歸結為民營企業缺乏戰略管理和有效的組織構建,但是,其中的體制性因素我們也不能忽視。姜虹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