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一:與固有價格周期有關
豬作為主要消費肉品,在中國已有7000年的養殖歷史。經過長期摸索,養豬戶們總結出一套規律:
從需求看,每年上半年氣候暖熱、節日少,豬價下降;下半年氣候轉涼,各種節日來到,豬價上升。“五一”假期通常是當年豬價“止跌回升”的轉折點;國慶、中秋需求量大,但由于生豬出欄也多,豬價常常略有回調;冬至、春節一般可達到價格的頂點。
從供給看,從培養母豬、產仔、育肥到出欄大概要一年半的時間。養豬戶看見當下行情好就擴產,等出欄后發現價格已下跌,又馬上減產,由此形成3年一輪的波動周期。
“在中國,散養戶超過60%,他們追求短期利益,一窩蜂地快上快下,會放大波動。”陳國眾說,他經營的下布豬場年出欄量達2萬頭,規模化養豬必須考慮產品周轉,因此供應量很穩定。“賺的時候不擴產,賠的時候也不減產,搞的是價值投資。”
近幾年,四會市有不少地產、餐飲老板也開辦豬場,陳國眾認為,這部分資金有明顯的逐利動機,給“豬市”增添了投機色彩。
原因二:生豬疫病帶來價格起伏
近年來豬價的大起大落,都可看到疫病的身影。
始于2003年、盛于2004年的豬價攀升,部分由飼料漲價拉動,部分由禽流感導致豬肉消費旺盛所致。當年豬價達每公斤10元左右,各地養豬戶迅速突擊補欄。
美好的時光在2004年9月結束,豬價開始下跌。其間由于四川省發生“豬鏈球菌病”,全國人民“談豬色變”,豬價驟然跌到6元/公斤以下,直到2006年才緩過勁來。
此后,豬價又開始“百年不遇”的飆升———扣動扳機的還是疫病。2006年6月起,許多養豬戶發現生豬有發熱、胸膜炎、關節炎、流產、木乃伊胎、腹瀉、心臟病損等癥狀。農業部后來也承認部分地區發生豬疫,主要由“高致病性豬藍耳病”病毒引起。
當年因疫病致死的生豬數量已難考證,有海外媒體稱高達4000萬頭,隨即被農業部否認。根據商務部的統計,2007年全國出欄生豬量僅為5.65億頭,較2006年下降7.68%;豬肉產量為4288萬噸,較2006年下降7.8%,供應緊缺推動價格創出歷史新高。
原因三:飼料漲價推動成本上升
所謂“豬糧安天下”,“豬的糧”也事關重大:飼料占了養豬成本的70%至80%。
2004年的豬價上漲與飼料密切相關。統計表明,當年第二季度玉米價格漲到每噸1400元左右,同比漲幅達25%,豆粕價格在每噸3300元,同比漲幅達45%。
此后幾年,飼料價格整體見漲。2007年末,豆粕漲價到4000元/噸左右,一度逼近5000元/噸大關,此后保持高位運行。由于中國七成以上的大豆靠國外進口,豆粕的價格實際由國際市場決定。
玉米的自給率高,但今年夏季后期多個省份出現旱情,玉米減產已成定局。養豬戶們認為,未來飼料將持續高企,養豬可能維持“高價格、低利潤”。
“豆粕會長期高價,玉米減產的影響大概要持續一年。”豬場老板陳國眾判斷,未來豬價的上漲可能主要由成本推動。
原因四:統計數據誤導養豬戶
“養豬和搞工業不一樣,擴產有個滯后期,所以市場信息很重要。現在不是統計部門作假,而是基礎數據就不準確。”廣東現代農業集團副總經理譚德明說,很多養豬戶不敢完全靠相關部門公布的數據來指導生產。
陳國眾去年底去江蘇開會,與同行交流時發現,很多地區一頭母豬每胎產崽只有8頭左右,而且成活率僅在60%至70%。“我們計算產量都是按經驗數據,一頭母豬要產10頭崽才正常,所以算出來的供應量就虛高”。
此外,由于國家對能繁母豬有補貼,各地均存在虛報母豬數量的現象。“具體哪里就不說了,前段時間農業部門去查,當地報有能繁母豬23000頭,現場清點發現只有18000多頭。”陳國眾說。
他認為,目前的豬價上漲,部分原因是養豬戶受數據誤導,高估了市場供應量而自行減產。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