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大多數時候,跌破半年線往往會成為牛熊分界的先兆,但是在2001年和1999年的股票市場也曾經擊穿半年線,然而此后經過2個月的下跌,A股獲得年線的支撐以后,不但停止了持續的下跌,還創出了當時的歷史新高。
銀國宏:“2001年我們可以看到,實際上再創新高之前有過一次擊穿半年線的過程,但是這一次并不是牛市已經結束的最終的確認,因為在年線獲得支撐之后,隨后還創出了歷史新高。”
雙重擔憂:信貸政策收縮和經濟復蘇放緩
實際上,這一輪股市行情,無論漲或跌,背后我們都能看到貨幣政策的影子。自從今年確定了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銀行信貸規模大幅度擴張,從1月份開始滬深股市連漲了7個月。而當7月份信貸擴張速度放緩之后,股市大幅震蕩,掉頭向下。是不是正如市場所擔心的那樣,國家貨幣政策將發生改變,市場會失去重要支撐呢?我們也就此采訪了相關部門。
究竟什么才是引領大盤在獲得技術支撐之后還能大幅上漲的關鍵因素呢?在銀國宏看來,能夠對A股上漲形成持續動力的還是宏觀經濟的發展形勢。那么市場對于近期宏觀經濟形勢預期究竟如何呢?
記者:目前市場的這種表現是不是對于近期的宏觀政策調控的一種擔憂?
銀國宏:宏觀政策的收縮實際上只是一個導火索,進一步來講的話,大家看到政策收縮以后經濟的環比增長的速度和力度,7月份要比6月份有所放緩,這就使得大家擔心,在貨幣收縮的同時經濟復蘇同時也會同時放緩,這個來講對股票市場的打擊,是更本質或者更長遠的。“
銀國宏向記者解釋,今天滬市一共有909家下跌 33上漲,深779家下跌,26家上漲。可以說市場對于近期形勢集中看空。這種高度一致不僅僅是出于對近期宏觀政策收縮的擔憂,更是對一些周期性行業經濟復蘇放緩的一種擔憂。
記者:以色列成為這輪金融危機中首個加息的國家,這會不會成為A股的壓力?
銀國宏:目前加息預期不強烈。
專家觀點:長期應保持上漲
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從政策面看,近期宏觀經濟政策不會做出大幅調整,為了確保“保增長、擴內需”的目標,國家將繼續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不過,今天也是上市公司2009年半年報披露的最后一天。股市在這個時候大幅下挫,會不會和上市公司公布的業績有關呢?我們再來聽聽專業人士的分析。
到今天為止,A股上市公司的半年報已經披露完畢。滬深兩市1631家上市公司,總體來說業績逐季回升,滬市公司二季度凈利潤環比增36.96%,藍籌公司凈利潤占總量77.59%。應該說業績好于市場預期,這種基本面狀況能夠對市場形成支撐嗎?
信達政券股份有限公司研究開發中心總經理呂立新認為,支撐中長期反彈趨勢的原因主要來自兩個方面。首先,上市公司2009年半年報披露今天落下帷幕。從統計數據看,上市公司上半年整體業績雖然同比下滑,但環比數據繼一季度增長后,二季度持續增長。其中,二季度盈利環比增長36.27%,藍籌公司凈利潤占總量77.59%。
記者:“但是為什么這個業績不支撐股市的上漲呢?”
呂立新:“從目前情況來看,業績是不支撐股市漲這么高,三季度數據出來之前,大家恐懼懷疑的心理,可能會一直存在,會影響投資者情緒,可能會就低迷,低迷到十月中旬,因為三季度宏觀經濟數據會到10月11日才開放,那個時候市場預期會好一些。”
與此同時,呂立新認為,從美國、歐盟等國二季度的復蘇行情來看,也給我們創造了一個寬松的外部環境。
呂立新:“周邊股市也沒有像我們一樣大幅下滑,紐約道瓊斯指數也站上了新的高點,9500點。歐洲股市也在逐漸回暖,所以我們認為從基本面來看,我們的股市不應該重新步入熊市。”
上市公司業績回升,預期并不悲觀,管理層也多次表示,宏觀政策繼續保持連續性和穩定性,這樣的背景下,股市還會不會被8月的大跌帶入熊市行情?中國股市的劇烈波動和國際市場有著什么樣的關聯?今天我們也電話采訪了幾家國際投行,一起來看看他們的判斷。
記者:“您是否認為今天這樣一個大跌預示著A股的熊市已經到來?”
瑞士銀行投資銀行部中國區主席蔡洪平:“我不這樣認為,我沒有這么消極。中國經濟成功的也是最快的從金融風暴中走出來,整體經濟恢復發展還是比較健康的,這是全球經濟恢復的一個亮點。”
記者:“A股對于國際市場的影響會有多大呢?”
蔡洪平:“國際市場受A股影響要大于A股市場受到的影響,這是因為中國經濟在全球扮演著火車頭的一個角色,所以A股對境外市場的影響會大于境外市場對A股市場的影響,這種影響會越來越明顯。”
摩根大通董事總經理李晶:“市場波動比較大,但是我們不能說現在A股市場已經進入了熊市,因為第二季度跟第一季度相比,企業盈利情況出現了環比上升,大概增長情況是36%左右,這就表明企業的盈利環境出現了比較明顯的改善。第三方面就是整個信貸的情況,因為七月份新增貸款數量從環比方面下降比較快,但是依然在人們的預期和正常的季節性的范圍之內,我們相信隨著全球經濟的復蘇,中國經濟基本面的持續改善,a股市場雖然在短期內會呈現短期震蕩,但長期應該保持上漲的趨勢。”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