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企的就地轉型升級,令人刮目相看。
東莞新進電子廠是東莞市大嶺山鎮最大的出口企業。新進科技集團主席陳其鑣坦言,他們旗下幾大生產基地的員工已經從最高峰的14000名,減少到7500名。但這對他們來說未必是壞事。因為通過不斷提高生產技術的自動化程度,原本一條生產線需要10位工人操作,現在只需2人即可完成。
“其實我們做的只是早就該做而一直沒機會做的‘瘦身’工作。如果沒有金融危機,可能還會一直拖著。”陳其鑣說。
說起“三來一補”,近年來很多人會聯想到“高投入”、“高耗能”、“無技術含量”、“低效益”這類形容詞。然而,“三來一補”曾經是港資的驕傲,因為在過去的十五年,這種生產方式代表了先進生產力,代表了創新,代表了實力。
事易時移,新的先進生產力在哪里,前瞻的港商開始琢磨。
走訪過程中,記者發現,為了不做“游牧民族”,一部分港企開始涅槃,他們或優化管理流程,或更新設備,或提升價值鏈,或引進先進技術。
這不僅印證了“不救落后生產力”說發表后一些學者的觀點。他們認為,跳出來反對此說之港企只是自貼標簽,并相信經歷過改革開放三十年歷練的一代港商完全有能力贏得下一個三十年的輝煌。
“更新改造投資”這個經濟單項指標,在應對金融危機時被前所未有地重視,因為它最能夠輔證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投入力度。在這個數據上,擁有全國最多“三來一補”企業的東莞市上半年同比增長68%。放大到全省,從今年初開始也逐月均出現了30%—50%的增幅。
結業與開張,港商風雨新途
無論港商樂意與否,轉型?轉移?考題擺在他們面前始終繞不開。
身為香港廣東商會會長的杜源申格外忙碌。他一年間走遍了廣東省十多個城市,考察各地營商環境。
梁偉浩傾向于就地轉內銷。“經過這場危機,歐美市場再不會有以前那么好這時開發內地市場就是正確的選擇。金融危機下,政府為加工貿易企業轉型內銷出臺了那么多的政策,如果我們現在不去好好利用這個政策,不看中國往后政策的發展,是自己的損失。”
但有趣的是,聲稱要就地轉型的梁偉浩,卻于去年年底到河源的和平鐘表城新設了一家工廠,預計明年投產。對此他解釋道,這出于“設局布點”的考慮。
梁世華通過觀察在港為制造業提供服務的從業人員總數來監控珠三角制造業是否萎縮。最新統計顯示,香港跟工業相關的后勤人員都達到70萬人,“這個數目不算小了”,他告訴記者。
事實上,在金融危機下,曾經大量單一從事制造業的港企們,內部已經產生分化。
在香港中華廠商會負責品牌發展和政策研究的顏紅曉發現了一個群體,他將其稱為“觀望者”。“很多企業未必會關掉企業,但會有保留態度,先減低經營成本,轉型暫時做貿易,作為一種過渡性措施。有些就直接轉型做了貿易。”
劉展灝2002年才進入東莞開辦了在內地的第一家鐘表配件廠。當時規劃五年內規模從200人發展到1000人。然而2007年以后,劉展灝發現內地的宏觀政策開始調整。讓他觸動最大的是,15年前內地都鼓勵企業做大做強,但是從前幾年開始,銀行開始不再放心將貸款貸給工人多的大廠,“因為銀行覺得人多了反而是個負擔”。敏銳的他立即停止了擴張計劃,考慮將貿易訂單派發給珠三角的其他加工貿易企業。如劉展灝者,今之珠三角港企不在少數。
甚至連做出選擇的主體本身,也發生了變化。
珠三角港企的“60歲現象”開始加劇。三十年前到珠三角設廠創業的年輕港商,如今大多已是60歲。他們的第二代、第三代,還愿意“子承父業”嗎?對于這個問題港商似乎非常有興趣談。
劉展灝的觀點比較悲觀。他認為,下一代人中,愿意接手生意的比例并不高,這類港企的相繼關閉將是廣東下一步需要面對的問題。
梁世華倒算樂觀派。大部分喝過洋墨水,接受的是會計、法律等專業教育———這是梁世華對“第二代”甚至“第三代”的歸納。對于這個群體,他認為會更愿意投資金融股票等“賺快錢”的行業,制造業確實顯得吸引力不強。“但這只是說會有個選擇多元化的過程,并不意味著年輕一代會完全脫離制造業。”梁世華說。
于2000年成立的廣東香港商會,兩年前的會員只有500多家,現在已經達到900多家,新增的會員基本都是從事服務業,主要包括廣告、物流、保險、人力資源、銀行、法律等。“商會會員的架構也從當初的以制造業為主,轉變為過半從事服務業。”
從廣東省外經貿廳的數據看,廣東在引進香港投資方面仍然保持高增速。今年1-7月,實際利用外資69.35億美元,增長13.17%,其中在服務業領域實際利用外資31.99億美元,增長23.6%,占香港對廣東實際投資的46%。這意味著,港商本身在投資結構上已經在進行一輪整體的升級優化。
一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機過后,珠三角加工工廠從7萬家減少到6萬家。
一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機過后,廣東香港商會會長中新增400多家服務業會員。
相比于“結業”的幾千工廠,新開張的400多席服務業從業者似乎微不足道,然而“金融等服務業才是香港的強項,港資進入第二輪投資熱潮,基本上集中在服務業”。杜源申說,當年制造業“前店后廠”模式再度延伸到服務業,對于《珠三角改革發展規劃綱要》有關服務業比重的目標,粵港若再聯手指日可待。
香港廠商會2009調查報告摘要
●部分港資企業正密鑼緊鼓地部署遷往廣東省的后進地區或鄰近的中西部省份,顯示了“雙轉移”有其符合經濟原則的一面。
●大多數珠三角港商并未因為經濟不景而放緩對技術、設備和品牌發展的投資,證明了產業升級換代可以是一個由市場主導、政府引導的自然過程。
●與去年相似,生產成本較低的廣東省內的較落后地區和內地中西部省份仍是港商轉移生產工序的主要目的地;亦有相當一部分(39家擬搬遷企業中的11家)企業“以退為進”,準備搬入珠三角的海關特殊監管區域和環保工業園,為將來的發展鋪設更高的平臺。
●六成的企業預計其所在行業的整體業務將溫和或迅速收縮,近一成的企業表示將關閉工廠或轉營貿易。有關數字已比去年的調查有所好轉;亦有部分企業正處于停產觀望的狀態,反映結業潮雖已減退,但暗涌仍在。
●自2008年年中以來,內地和香港特區政府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支持企業的措施,發揮了紓困解難的積極作用。響應公司對內地政策的評價普遍高于特區政府的政策。 (謝思佳吳哲胡念飛)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