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政府投資仍需發揮支柱作用,在蕭條期更是如此
既然中國仍然沒有完全走出兩種經濟體制轉換的進程,仍然是兩種經濟體制的特點并存,那么,就造成一種結果:中國政府在調節宏觀經濟運行時面臨著雙重任務,既要刺激經濟增長,又要抑制經濟過熱。
2007年中央銀行反復收縮貨幣政策,其原因就是經濟出現過熱勢頭。而宏觀政策一收緊,經濟又很快冷下來。為此,政府又強調要“有保有壓”,通過加大投資來刺激經濟。
在民間投資帶動作用仍然薄弱的歷史時空里,中國政府投資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政府投資既可以直接投向重大公共建設、基礎建設,也可以通過投向國有企業轉換為市場化投資。
一些外國學者不理解中國經濟模式,擔憂政府投資比重過大,擔憂中國銀行超額放貸,其實是他們不了解中國實際情況。算賬不能只算賬面。如果完全按照收支表來調控中國經濟運行,可能中國經濟只有死路一條了。成長總要付出代價的。外國當前經濟上行的基礎仍然不牢固,需要政府投資和銀行信貸的大力支持、推動。
四、上游產品、市場渠道被發達經濟體的資本所牽制,這是中國經濟面臨的重大挑戰
從石油、鐵礦石、煤炭、糧食等的價格走勢看,從跨國企業的市場份額看,中國經濟發展所需的上游產品、市場渠道被發達市場的資本所牽制。無論日常交易還是階段性談判,中國都難以獨立發聲,即使發聲也是比較微弱的。甚至于,作為煤炭生產大國卻不能主導國際煤炭價格。另一方面,中國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競爭力不足,主要體現在價格和品牌方面。
發達經濟體對中國的這種牽制不可能短期內改變。所以,中國經濟發展戰略在針對自身階段性特征的同時,還要針對國際輸入因素。外界既可向中國輸入通貨膨脹,也可以向中國輸入通貨緊縮,這導致中國的宏觀經濟政策有時難以獨善其身。
結合中國經濟的“趕超必然性”和“轉軌”特征,針對經濟運行面臨的國際環境,我們惟有繼續做好“統籌”,繼續做好“有保有壓”,繼續做好宏觀調控“節奏、力度、重點”方面的把握。但有一條,加快發展是硬道理。由于中國經濟處于相對低位,為了增長付出一些必要的代價,是完全可以接受的。
2009年上半年,在全球經濟極為困難的形勢下,中國經濟快速企穩,在全球主要經濟體中表現最為出色,稱“一枝獨秀”并不為過。雖然困擾、制約中國經濟增長的內外因素依然不少,但中國經濟“非典型復蘇”的趨勢大體可以確認。
如果世界經濟不出現更大程度的衰退,我國經濟很可能只需經過2008年和2009年兩年的時間就會結束調整。當2009年經濟完成筑底以后,我國經濟會重新進入擴張期,并且擴張期可能會長達七八年之久。結合目前中國經運行數據,我們可以有這樣一個初步的預期。
就股市而言,始于去年11月的這一輪上漲包含了“恢復性上漲”和“預期性上漲”,是符合股市一般運行規律和中國股市運行規律的。至于其中的投機性因素,大可不必大驚小怪。中國股市過度上漲固然與流動性擴張相關,但規范股市運行、增強股市投資理性卻不能單從收縮流動性入手。全面性的貨幣擴張是為了宏觀經濟整體,治理股市、樓市偏熱需要針對性的“局部政策”。否則,就可能招致“一竿子打死”的結果。
堅持積極寬松的宏觀經濟政策,把握好適度原則,中國經濟就可以繼續保持較好的運行狀態,同時在鞏固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化體制改革,深化結構調整。從中期來看,中國股市可能還會繼續出現大幅度漲落情形,但大體趨勢應當是反映中國經濟增長和體制改革、機構調整的進程的。
投機者過度炒作,責任只能自負,這與中國經濟運行本身無關。(董少鵬)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