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與成立時間相同、股東背景相當的中信證券比較,光大證券的發展速度相對落后,二者差距形成于初期的前十年。
截至8月5日,根據2008年年報數據測算,中信證券和海通證券的動態市盈率分別為33.02倍和46.65倍。這與光大證券的發行市盈率顯然有一定差距。盡管如此,8月6日公布的數據顯示,光大證券的上市仍得到142.49倍的超額認購——考慮到券商上市是市場過熱的明確信號,這極具諷刺意味。
最應管好券商上市門檻
但在光大證券高發行市盈率的情況下,擺在市場監管者面前的一個更重要問題在于,對于券商IPO的監管還需要進一步加強。
回顧一下A股市場券商上市的過程可見,2003年1月6日掛牌上市的中信證券是惟一一家直接IPO的券商股。此后,交易不規范及挪用客戶資金等現象導致大批券商破產,政府不得不發起聲勢浩大的改革,加強對證券經紀業的監管。
隨后在2006~2008年,多家券商推出借殼上市方案。可以看到的是,國內目前有證券經紀公司108家,其中8家是上市公司,除中信證券外,其他7家均為借殼方式上市。即便加上光大證券,以及即將IPO的招商證券,券商借殼上市依然是大概率的事件。
券商為何鐘愛借殼上市?
我們此前曾專門分析過,這與借殼成本較低有關。從時間角度看,一個成熟的IPO項目通常要2~3年,如果遇到意外,可能會更久,而借殼上市一般只需半年至1年。此外,借殼上市的審核程序相對容易,僅需并購重組委員會通過即可,在處理歷史問題方面也較寬松。
正因其門檻較低,容易讓一些公司渾水摸魚而搖身混跡于股票市場。比如,2008年6月,無數媒體不惜筆墨地對太平洋證券的離奇上市進行了報道。一些輿論甚至直接質疑,這家成立3年、連續兩年巨額虧損、3年累計虧損8000多萬元的券商在不到4年的時間里,為何能實現完美的三級跳:增資→換股→上市。
我們認為,光大證券上市,應當成為當下券商加速改革的信號,成為“好的更好、壞的快死的加速器”。另外,聯想到此前的太平洋奇怪上市,我們也建議監管部門該查的還要查,不要讓壞分子混上市。
同時,監管部門最應當管好的就是券商上市的門檻。如果說別的類別公司上市,證監會對其很難全面了解而可能被蒙,那么,證監會最了解的就應當是券商。若券商有壞公司上市,或對券商股的監控不夠,證監會于公于私都說不過去。(評論員 鄧妍)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