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9日,湖北宜昌,中國石化加油站的工作人員在更換汽柴油零售價格牌。據國家發改委宣布,7月29日零時起下調成品油價格,國內汽柴油價格每噸降低220元。同時各地加油站汽柴油零售價格也相應下降。這是繼2009年1月15日之后中國第二次下調成品油價。 中新社發 劉君鳳 攝
中新網8月3日電 最新一期香港《經濟導報》刊載復旦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金融學教授孫立堅的文章稱,現在政府對關系民生和生產的商品及要素價格實行管理是符合中國國情的,因此,中國油價的形成機制要與國際市場保持一定的“距離”。
文章寫到,發改委日前宣布,7月29日零時起,國內汽柴油價格每噸降低220元,相當于汽油每升下調0.16元,柴油每升下調0.19元。近日國際油價大幅上漲,但7月中旬曾一度持續下跌。發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原所長周大地表示,這次下調國內成品油價格,說明國內油價調整嚴格按照定價機制進行,有升有降,并非“跟漲不跟跌”。那么,為什么中國油價的形成機制要與國際市場保持一定的“距離”呢?至少我認為對于這類問題,確實不能離開中國的“國情”來單純地去分析它的“效率”高低。
文章稱,今天國際油價重新上漲的態勢又讓我想到了2007年的輸入型通脹,因為那時國外的油價、鐵礦石的漲價,導致了我們國內出現了輸入型的通脹。這一局面在中國貧富分化問題還比較嚴重的現狀下,通脹對窮人來講,會嚴重影響到其生活質量的高低。為了保持社會的和諧,物價的穩定將是中國宏觀經濟政策中的一個重要目標。相反,如果像發達國家一樣,讓收入有限的老百姓自己來扛市場的供需關系所決定的價格上漲也是很困難的,所以,現在政府對關系民生和生產的商品及要素價格實行管理是符合中國國情的。但是,不可否認,這種價格控制所帶來的附加社會成本如何有效地去分擔,這就需要我們決策者的智慧和消費者的認可與理解。前一階段社會上對油價上漲的現象就出現了一些抱怨的聲音:比如,為什么油價國外跌了,而我們卻不跌反漲。不少學者也強烈建議中國的油價要和國際接軌。
文章還寫到,事實上,大家可以回顧一下,2007年下半年和2008年上半年的時候,國外油價很高,國家為了保持物價水平不對老百姓產生沖擊,一直堅持油價控制,于是,當初中石化和中石油出現了明顯的虧損。今天我們的成品油供給是由這兩家國有集團控制的,但它過去造成的虧損如果不讓它填平的話,可能將來就不愿意在虧損的時候為大家提供“公共服務”了。所以,國家利用現在資金旺,大家信心足,股市財富效應有而物價還處于疲軟的時候,采取適當的向上調整,讓老百姓一起分擔,去努力挽回兩家石油集團前期的虧損。這一戰略舉措,引起了社會不小的爭議。對決策層而言,這的確是一個兩難選擇,控制油價,有利于中國大多數企業控制生產成本以保持在國外市場的出口競爭力。
那個時候,和中國增長方式一樣的越南,因為成本輸入型的通脹在完全放開的價格環境中嚴重沖擊了他們企業的盈利能力,所以,越南政府貿然采用匯率升值的方法來加以沖銷,結果不但迅速攀升的油價,不僅沒有讓匯率增值的所產生的降低成本的效果發揮作用,反而讓越南企業在國際市場上的價格競爭力消失得蕩然無存,使其陷入了嚴重的金融和經濟危機。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