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季度金融形勢背后的三大推手
2009年第二季度國際金融市場千變萬化的原因在于三個方面。
第一是輿論因素導致對策對應靈活。比較突出的是美元貶值受到20國集團高峰會議以及金磚四國會議的干擾,美元升值與貶值的靈活性不僅形成對美元信心和美國經濟的扶持,更重要的是形成對美國經濟的調整作用,但卻對全球其他經濟體是一種巨大的沖擊,經濟恢復和復蘇態勢難以穩固和恢復。從表面看,國際輿論加緊對美元作用的挑戰,然而美國自身已經先于和高于其他經濟體和貨幣體對風險的評估,預先設定投放與協調對策,主動把握了美元貶值之中的升值節奏與幅度,有效保護了美國經濟復蘇。金融市場輿論透射了對美元的挑戰與威脅,但是美元借問題而應對與借危機的應對則更體現美國國家利益的效應與規劃。金融市場數據變化的深層原因更值得關注與研究。比較突出的是面對金融風暴的沖擊,尤其是全球對美元態度的變化,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最新發布的全球外匯儲備結構中,美元比重略有上升,2009年第一季度的份額為64.9%,盡管全球外匯儲備數量從2008年的6.7萬億下降到2009年第一季度的6.53萬億美元,但美元比重并未有明顯減少,這與美國戰略規劃以及靈活效率具有密切關聯,值得全球思考與對應。
第二是政策因素刺激資金釋放擴張。2009年第二季度國際資本市場價格的上漲與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上漲的主要原因來自資金充足與流動性過剩與泛濫。一方面是各國貨幣政策低水平的攀比,全球低利率時代積聚資金流動效應和資金投資效應,獲利需求伴隨虧損壓力成為價格反轉的主要動力。另一方面是各國財政投入以及國際協調的投放效應。無論20國集團會議或多國與雙邊國家協調,都在強化與強調投資對策的推進以及投資規模的擴大,進而價格具有實際政策的支持,即使我國股市或樓市不是信貸或投資資金推進,市場原有資金受到更多財政刺激和信貸刺激的資金充足保障,市場資金穩定推進價格高漲是最為重要的因素。尤其是政府投入的加大,使面對金融問題壓力的企業轉向債券市場籌集資金。全球今年上半年企業發債活動創出新高,目前已達8870億美元,較去年同期勁升64%,其中具投資級別債券在歐洲的發行金額達3451億美元,超出之前的全年紀錄。而全球上半年高息債券發行金額有594億美元,大部分于本季進行,而之前的第一季度資金額只有111億美元。然而資本市場活躍并未惠及購并活動,上半年購并交易金額只有1.1萬億美元,創2004年上半年以來新低,其中涉及私募基金的收購更只有229億美元,是1997年以來最差。為此,國際清算銀行認為,目前中央銀行面臨兩種風險,一種是通脹的風險,另一種則是政策力度不夠無法推動經濟復蘇的風險,而前者的風險相對較大。
第三是戰略主旨針對目標突出明顯。從1999年歐元問世以來,國際貨幣的競爭直接引起全球金融市場價格的交叉錯落,金融與資源產品和商品因美元報價制度的美元因素而發生密切關聯。傳統國際金融市場中并不包含石油市場,當今隨著石油價格與美元匯率、美國貨幣政策以及美國金融戰略,已經逐漸演變為金融石油學的理論與戰略組合,并包含黃金儲備增多的長遠金融戰略意向。目前金融市場趨勢集中對金融資產儲備的貨幣結構并不利于美元霸權的維持和穩固,美國長遠的金融戰略布局擴展到石油和黃金資源板塊的美國金融戰略,未來美國將國際金融趨勢從貨幣組閣演變為美國壟斷,即將以現行的美元、歐元和日元或英鎊的模式改變為美元、石油和黃金的金融資產架構。透過當前獨特的所謂金融危機,美國一直在準備自我戰略長遠的需求與依托,進而美國雖然面臨巨大的金融壓力與風險,但似乎金融市場看到的結果是美國最先走出金融風暴,美元獲得收益最多,美元貨幣制度的優越性得以實現。目前無論在石油或在黃金市場,包括所有大宗商品和資源板塊的價格走向,似乎已經有所脫離傳統理論依據和常規經濟規律,目前的價格上漲并非來源于需求因素,反之投資與投機需求的推進占據主導。全球經濟尚未明確進入經濟復蘇和金融穩定時期,但大宗商品和資源價格指標已經先于經濟金融上漲,投資和投機損失以及投資規劃和投機技術作用推進十分明顯并有利于所有價格上漲。2009年5月份石油價格上漲30%的狀況驗證這種推論和認識的貼切和適宜,其中更具有國家戰略籌謀的對應和規劃。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