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各國未好轉外需疲軟
全球金融危機仍在肆虐,歐美等中國主要貿易伙伴仍難言走出低谷,雖然政府采取多種措施鼓勵外貿,但外需仍然持續萎縮。
“關鍵看美國經濟什么時候回升,需求增加導致的出口回升才有實際意義。”申銀萬國證券研究所高級分析師李慧勇認為,6月出口數據好轉并不是因為全球需求的好轉,而是去年基數太低。
外需疲弱也反映在港口運輸上。交通運輸部的最新數據顯示,我國外貿集裝箱吞吐量延續去年四季度以來的負增長。上半年,我國港口完成集裝箱吞吐量5597萬標箱,同比下降11%,降幅比一季度減少1.3個百分點。同時,上半年內貿吞吐量同比增3.9%,明顯高于外貿,反映目前我國宏觀經濟內需活躍、外需疲軟的特征。
分析人士認為,在可以預見的幾個月內,我國外貿形勢依然十分嚴峻,短期內不宜過分樂觀,出口企業應做好打“持久戰”的心理準備。目前,外部需求萎縮導致出口減少仍是中國經濟增長面臨的最大困難。
評論
靚麗數據背后的隱憂
今天上午公布的國內宏觀經濟數據的確非常靚麗,在全球金融危機的大背景下,中國上半年的成績大大超出預期,不僅體現了4萬億投資迅速落實的高效益,更表明了宏觀經濟明顯轉向復蘇,全年“保8”勝利在望。
但靚麗數據也暴露出隱憂,6月商品零售增幅15%,進出口數據依舊負增長,表明上半年宏觀經濟增長總體依靠政府高額投入和天量信貸的投放,真正體現經濟增長的內在動因“內需”沒有得到實質性改善,老百姓仍捂緊錢袋。由于歐美經濟處在探底階段,外貿出口仍難擺脫低迷。
本周新華社專門發文總結了上半年經濟面臨的三大挑戰,民間投資不足、中小企業依舊不振以及充沛的流動性推高股市樓市將帶來下半年通脹預期提前到來,實際上也驗證了今天的宏觀數據背后的隱憂。
快速增長的固定資產投資部分體現了重復建設,產業結構并沒有真正得到充分調整的機會,真正的產業結構調整需要2到3年的時間,而我們通過加大投入,重復建設,帶來了政府希望看到的靚麗數據,真正的可持續發展是建立在經濟結構調整上。巨額信貸流入股市樓市,快速形成危機下的泡沫,帶給居民的是通脹擔心,謹慎消費。
中國經濟提前復蘇早在預料之中,但如此靚麗的數據恐怕也是全球“一枝獨秀”。宏觀數據背后體現了政府強大的執行力,政府能做的都做了,政府希望達到的目的也基本實現。不可否認的是,中國需要通過經濟的快速復蘇來提振國民信心,來讓世界看到一個日益壯大的中國。但對全體國民而言,中國更需要走健康、可持續發展的道路,老百姓需要更多地分享經濟發展帶來的成果。(崔燁 李偉王毅鵬 實習生 孫冰李蘊哲)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