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對:油價劇變時代中國亟須更大“話語權”
一邊是國際油價上漲,一邊是國內企業和行業虧損。隨著國際油價變動的加劇,我國經濟社會生活中面臨的這類困擾越來越頻繁。
“國際油價劇變和高位運行的時代,如何變被動為主動,在國際石油市場中獲得更大的話語權,成為我國必須面對和解決的一個重要課題。”國家發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前所長周大地說。
6月24日,中國石化集團國際石油勘探開發有限公司與總部位于瑞士的Addax石油公司達成協議,擬現金收購該公司全部股份。此前幾天,中國石油子公司完成了對新加坡石油公司45.51%股份的收購。
除海外并購外,我國今年在油氣資源領域的國際合作也頻現“大手筆”:與俄羅斯、巴西、哈薩克斯坦、委內瑞拉等國簽署了一系列“貸款換石油”協議;在中俄貸款換石油協議的基礎上,談判十余年的中俄原油管道也“修成正果”;中緬原油管道項目亦于近日簽署諒解備忘錄。
“構建石油來源的多元化,是增強我國石油供應的安全性,增強在國際石油市場的話語權的重大嘗試。”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信息與市場部副主任祝昉表示。
爭取更多的話語權,除了從提高石油供應方面去努力,更要在生產、銷售、運輸、冶煉、儲存、儲備等各環節提高戰略應對能力。
2008年底,我國規劃的首批四個國家戰略石油儲備基地基本建成并投入使用。庫容達2680萬立方米的國家石油儲備二期工程規劃也已經出爐,今年將陸續開工建設。
但與美國、日本等國家的石油儲備相比,我國石油儲備總體能力仍顯不足。“加速發展石油儲備,能夠緩沖國際油價的異常波動。除了強化政府儲備,也應考慮如何利用好商業儲備。”李向陽建議。
從國際經驗看,很多發達國家的國內油價與國際油價直接聯動,但國際市場上頻繁、大幅油價波動,對其企業的生產經營影響很小,一個關鍵是他們有一系列避險的手段,包括參與石油期貨交易。祝昉認為,我國可以考慮在國內建立自己的期貨市場,這對提高我國石油話語權有很大意義。
“從根本上解決我國應對國際油價變動的能力,需要轉變投入結構,把節能水平和改善能源生產消費結構提升到新高度。”李向陽指出。
“推進新能源技術研發,發展綠色產業和低碳經濟,是中國在這次金融危機中最應該抓住的機遇,也是應對能源‘瓶頸’的根本之策。”彭俊明說。(記者陳二厚、周英峰、安蓓)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