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臨汾6月12日電(劉羨 任麗娜 韓曉飛) 在全球金融海嘯仍在肆虐的時候,資源型城市——山西應當走什么樣的發展路子?這個問題是當地政府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單一的產業結構放大了金融危機對山西的沖擊,山西省政府已強烈的意識到,山西堅決不能再走僅僅依靠煤炭資源的“黑道”。
日前,在“華夏之根”第四屆全國網絡媒體山西行大型采訪活動新聞發布會上,山西太原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范世康稱山西“挖煤倒霉”,認為山西真的不能再緊盯一噸煤了,也不能為了GDP增長,讓高耗能、高污染的企業“死灰復燃”,山西決不能再走“黑道”,而金融危機的影響正是在考驗山西的轉型發展決心夠不夠堅定。
范世康說:“寧可讓工業產值上不去,財政收入上不去,也不能讓高耗能、高污染的中小企業‘死灰復燃’,不能只依靠眼前的一噸煤,也不能饑不擇食,如果依舊走原來的老路,長此以往下去,山西永遠走的是‘黑道’,永遠走不上陽光大道。”
據了解,改革開放后,無論是山西人還是外省人,無論是干部還是群眾,幾乎所有的人都認為山西的煤炭資源豐富,就應把經濟放在能源重化工基地的建設上。有政府官員說,對于地方的發展,豐富的人文資源有時卻成為當地政府的障礙和包袱。
“這樣的定位發展,使山西的人文資源沒有轉化為產業,導致山西雖有豐富的人文資源,文化產業的發展卻非常落后的現象。”范世康表示,“可喜的是,山西近年的思想意識發生很大的改變,山西提出由文化大省變成文化強省,才3至5年的時間,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我認為,只要政策措施跟得上,那么山西的文化產業會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連日來,記者跟隨全國網絡媒體山西行采訪團深入太原、運城、臨汾采訪,都可以在當地的新聞發布會上聽到同一句話:“山西近幾年的文化產值對GDP的貢獻率逐年提高。”
由此可見,山西人終于已經走向自覺,開始了由“兩手挖煤”到“一手挖煤一手挖文化”的戰略轉身。數據顯示,近年山西文化產業以年均20%的增長速度悄然崛起,對整個山西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3.54%,占GDP的比重首次超越了金融和房地產業。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