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世矚目的三峽工程今年即將全面完工,經過長達十七年的施工建設,三峽工程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樞紐工程,在防洪、發電、航運以及保護生態環境發揮出了巨大的綜合效益。不過,三峽工程給我們帶來的還遠不止這些看得見的好處。今天我們就來看看隱藏在高峽平湖之后三峽工程的另類收益。
如何才能完成從分包商向主承包商的角色轉變?
三峽電站每臺機組大約5億元人民幣,共計32臺機組,160億人民幣。其中左岸14臺,右岸12臺,地下電站6臺,再加上三峽工程金沙江等輔助項目,這將是一個上千億的市場。如此龐大的工程,為市場提供了一個巨大的機遇。但是面對這塊大肥肉,我們國內的生產企業卻笑不起來。
中國三峽總公司總經理李永安:“最根本的問題核心技術沒有掌握,所以盡管是花了錢,買了設備,但是仍然核心技術還受制于人。”
由于沒有掌握核心技術,面對這樣的一個大機遇,我國的生產企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寒流。三峽電站先從左岸的14臺機組開始,其中,一個重要的衡量指標就是單機發電容量必須達到70萬千瓦。如此之高的要求,幾乎人所有的人望而生畏。因為在招投標時,我國所有企業生產的水輪機單機容量,最高的僅有32萬千瓦。
李永安:“對我們的機電設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希望能夠在一般的水電工程的標準上能夠做的更好。”
李永安介紹說,水輪機的頂尖技術一直以來被西門子、GE等國際知名企業所掌控,在左岸電站招標時,我國至少落后發達國家30年,所以,32萬千瓦到70萬千瓦的差距,這個高難度的技術要求,將中國的企業死死地擋在了門外,在三峽左岸電站的商戰中,我們成了不打自敗的失敗者。
國務院三峽建設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汪嘯風:“原來中國在發電機組方面做過百萬千瓦的機組,那是核電,水電機組它要害問題在水輪機,就是與70萬千瓦的電機配套的水輪機組沒有制造過。”
1997年,三峽左岸電站14臺機組招標,最終全部都被西門子、GE等世界頂尖企業拿走。中國企業只能作為分包商,得到一些電機輔助設備的加工項目。這個時候距離三峽右岸12臺機組招標只剩下6年,中國企業除非在這6年里縮短與國際同行30多年的技術差距,否則下一次招標,仍然只能眼睜睜看著幾家國際巨頭來分這塊大蛋糕。
這就是三峽左岸電站,共有14臺機組,1997年經過招標,被世界水輪機生產的頂尖企業承攬,我國的企業只作為分包商拿到了部分產品的加工。
汪嘯風:“在三峽電站的左岸電站,中國的制造廠家還是一個分包商的資格,就是在國外企業中標之后跟你分一點任務,分包商就是這么一個地位。”
為了盡快縮短我國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在對三峽左岸電站招標時,國務院三峽建委做出了這樣一個決策,通過公開、公平、公正的國際招標,擇優選擇供貨商,除要求質量可靠,技術先進等條件外,還有一個必要條件,就是國外中標企業必須向國內企業轉讓關鍵技術。其目的只有一個,就是以最快的速度讓我國的企業,掌握世界頂尖企業的核心技術。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