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大學國關學院副院長金燦榮指出,從今年一批美國高官陸續訪華的言行來看,對華示好已非個別官員的個體行為,而是形成一種“集體性行為”。而這一放下身段的姿態又和奧巴馬上臺后提出的“智慧外交”理念一脈相承。副總統拜登將年初的歐洲之行定位為“傾聽之旅”;希拉里國務卿訪俄時與俄羅斯按下關系“重啟”鍵;對古巴、伊朗也頻頻伸出橄欖枝,“由此可見,對華外交從原先的頤指氣使向現在的‘不再抱怨’轉變,其實是‘智慧外交’的一個有機組成”。
對于轉變的原因,金燦榮認為,除了因金融危機有求于中國這一直接動機外,美國受反恐和兩個核問題牽制而導致外交心態變化,也是重要因素之一。
中美應當如何互動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曾評價,蓋特納此行是“奧巴馬政府對一個可能扭轉世界經濟頹勢的國家作出的第一個姿態”。如何評估奧巴馬政府對華外交的“溫柔轉身”,中國又當怎樣與其互動?
金燦榮指出,拋棄“抱怨式外交”只是行事風格的變化,或者說是達到目標的方式在變化,但是美國的最終戰略目標是不會改變的。比如,對人民幣匯率問題談或不談只是隨時機變化而定,其最終目的還是要中國全面開放金融市場。“此外,美國給你一個笑臉,目的是要你來埋單,分擔責任。”
談到“責任”問題,周世儉認為,中國應當對美直言相告,美國自身要擔負起金融大國的國際責任。“美國總是說中國要做負責任的大國,但中國政府是為13億老百姓負責,而不是為美國一家負責。”就在中國大量購買美國國債之時,美國財政赤字卻在不斷攀升,2008財年是4550億美元,2009財年預計將升至1.84萬億美元,相當于美國GDP的13%,這是和平時期以來的最高值。有鑒于此,中國有理由質詢美方,美國國債的安全性何在,同時,美方將采取什么有效措施來確保投資安全。
“不再抱怨”,當然會為中美關系減少一些隔閡,但更重要的是,雙方能否真正坦誠以對,彼此尊重對方的核心利益和關切。希望奧巴馬政府對華外交的變化,不僅僅是艱難時世下的權宜之計。(駐京記者 廖勤 駐美記者 宰飛)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