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金缺口有了來源:土地出讓金或省級財政
記者從四川省建設廳了解到,四川省城鎮符合申請租住廉租住房條件的居民家庭約15萬戶,按戶均3.5人計算,約53萬人,占城鎮人口的比例為3.5%。如果要在“十一五”期間內基本解決這部分家庭的住房問題,平均每年需解決3萬戶。
如果實施租房補貼,每年約需租房補貼資金4.05億元。如果實行實物配租,按戶均建筑面積60平方米、每平方米建筑造價1000元(含前期費用和相關稅費)計算,每年約需建設廉租住房180萬平方米,約需投入資金18億元。
據四川省建設廳有關負責人介紹,四川省地處西部,大部分市、縣屬于經濟欠發達地區,有相當部分城鎮屬于貧困地區,要解決15萬戶居民家庭的廉租住房問題,資金缺口相當大。按照全省各級地方政府和住房公積金管理中心能夠提供用于廉租住房的資金測算,無論是實施租房補貼還是實施實物配租,均面臨巨大的資金需求壓力,這是導致大多數市、縣廉租住房制度無法起步的主要原因。
記者從權威部門了解到, 目前全國十幾個省(區、市)已經發文明確土地出讓凈收益用于廉租住房制度建設的具體比例:青島、深圳、長沙分別明確為15%、10%、10%。一些地方積極探索省級財政對困難地區的支持政策。如福建省建立了“省級財政廉租住房專項補助資金”,云南、廣東省分別從省級財政中列支5500萬元、3000萬元,專項用于對部分財政困難市縣的補助。
“但總的來說,目前將土地出讓凈收益中一定比例用于廉租住房建設的規定,多數城市尚處于研究、測算階段,實際安排和落實的不多。” 一位內部人士向記者透露。
住房保障措施更為完善
“住房保障的受益對象出現了一個‘夾芯層’,即那些沒有能力購買經濟適用住房,又沒有資格享受廉租房的家庭。” 中國社科院社會政策中心孫炳耀研究員曾撰文指出。
在報告中,孫炳耀指出,住房制度改革面臨的主要問題表現在:住房保障實際受益面小,遠未達到制度規定的范圍。廉租房制度覆蓋對象與其他低收入家庭出現過于明顯的利益斷層。住房保障資源投入不足,配置不合理,國家在住房公積金和經濟適用住房方面投入較大,而在廉租房方面投入極小,資源配置不利于低收入人群。
其實早在12年前, 中央政府在決定停止住房實物分配、實行住房商品化的同時,對建立住房保障體系是有著明確的設計思路:“最低收人家庭租賃由政府或單位提供的廉租住房;中低收入家庭購買經濟適用住房;其他收入高的家庭購買、租賃市場價商品住房。”這就是被建設部多次提到的“三種住房供應體系”。然而,令人遺憾的是,這一政策精神的貫徹執行還不夠理想,從而導致城鎮住房保障制度建設存在諸多問題。
從2006年的宏觀調控以來,一系列住房保障政策頻出:以廉租住房救濟最低收入家庭,以中低價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含經濟適用住房)保障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用90%、70%這樣的數字予以嚴格限定,并且運用可控的土地、信貸甚至政績考核等手段,可以看出中央政府調控房地產市場、建立和完善住房保障體系的決心。
如北京市將享受廉租住房制度的收入標準由人均月收入300元放寬到580元;成都市出臺了實施公共住房制度試行方案,擴大住房保障面,解決“夾心層”居住問題。
“今后要嚴格落實以財政預算為主、住房公積金增值收益為輔的廉租住房資金籌措機制,確保土地出讓凈收益的一定比例用于廉租住房建設。” 有關建設主管部門負責人表示,今后要研究完善保障方式,要與規范發展經濟適用住房政策聯動,探索開展對低收入家庭實行廉租房政策的試點工作,允許試點城市適當提高土地凈收益中用于廉租房制度建設的計提比例。
稿件來源:《中國經濟周刊》,作者:漸鴻
[上一頁]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