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2月11日電 最新一期香港《經濟導報》載文指出,中國經濟新一輪的上升期,出現了高增長、低通脹、高效益。從2003年起的這四年經濟增長主要特點,是一種既沒有通脹又沒有通縮,而且也沒有瓶頸的高增長,出現這種局面說明宏觀調控水平在不斷提高,說明國民經濟進入新一輪持續平穩快速增長的新階段。
中國經濟存在周期性漲落的客觀現實,就經濟波動的一般規律而言,經濟增長過熱,即常說的“大起”,必然導致隨后的“大落”。中國以往經濟波動中經常出現的"大起大落",就是因為沒有很好地認識和把握經濟波動規律,沒有及時防止“大起”,而是等到經濟增長率已突破11%的上限警戒線、經濟陷于全面過熱而難以為繼時,才不得不進行被動調整。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所長劉樹成日前撰文指出,2003年下半年至2004年上半年所進行的本輪周期中第一次比較集中的宏觀調控,是在鋼鐵、水泥、電解鋁等部份行業出現局部過熱時,就適時、適度地進行的主動調控。這一次調控見事早、動手快,防止了局部過熱轉為全面過熱,避免了因“大起”而導致“大落”的局面,并由此延長了經濟周期在適度高位的運行。
2005年上半年,針對房地產業發展中的問題所進行的本輪周期中第二次比較集中的宏觀調控,又一次防止了局部問題轉為全局問題,進一步延長了經濟周期在適度高位的運行。從2000~2005年,本輪周期已連續六年在8~10%左右的適度經濟增長區間內平穩較快運行,這在新中國經濟發展史上是從未有過的。由于宏觀調控水平的提高以及由此形成的經濟周期在適度高位的延長,就有可能在一輪十年左右的中程周期內出現幾次經濟運行的偏熱或偏冷、幾次小峰或小谷。這就要針對一輪周期內的不同階段和新問題,適時、適度地多次進行相應的微調。今年第一、二季度,經濟增長率分別上升到10.3%和11.3%,再次出現偏快傾向。為了防止經濟增長由偏快轉為過熱,實施了第三次比較集中的宏觀調控,以使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良好勢頭繼續保持下去。
此外,在計劃經濟體制下,經濟的擴張與收縮主要取決于中央政府自身的行為。而現在,宏觀調控的體制基礎已發生了很大變化,宏觀調控的對象即市場經濟的主體——企業,其投資和經營行為已市場化、自主化。企業對政府的宏觀調控政策要有一個認識、理解、消化、吸收的過程。另一方面,中國目前的經濟運行仍帶有計劃經濟體制的一些特點,如一些地方政府的盲目擴張沖動,一些企業投資實際上只負盈不負虧的軟預算約束等;同時還帶有不成熟市場經濟的一些特點,如企業行為的非法制化、非理性化等。在這種情況下,與經濟增長的“高溫”降下來很慢相對照的是,經濟在“升溫”時卻升得很快。這表明,在本輪經濟周期的適度高位運行中,宏觀調控主要是防止經濟增長由偏快轉為過熱。
從中國現有的經濟條件和官方可能做出的政策選擇看,實施了兩年的“穩健”經濟政策將繼續生效,“穩健”很有可能成為明年一年,甚至未來一段時間中國經濟發展的關鍵詞。
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吳曉靈的看法,可被視為上述觀點的注腳,她認為,今年中國經濟的一些數字“好得不能再好了”:經濟增長速度快,瓶頸制約減少,通貨膨脹不高,財政收入好、企業效益也好,但是儲備增長太多。(暮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