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刊用《中國新聞周刊》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國資的監督功能和管理功能,都集中在國資委,這樣就缺少制衡,上海國資資金流向失控,將這一弊端暴露無遺
“上海社保基金案”余波未了。
10月24日,上海市政府新聞發言人小組證實,上海市國資委主任凌寶亨、副主任吳鴻玫正在協助調查。某財經報紙援引一位上海國資系統人士的話稱,“上海國資系統存在的一些問題將逐漸浮出水面。”
國資非正途入市
上海市徐家匯路555號,上海國有資產經營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上海國資經營公司”)即坐落于此。作為滬上屈指可數的幾家政策性投資性公司之一,此時的國資公司內部并不平靜。
據上海媒體報道稱,在上海社保案發后,該公司的多位干部主動向中紀委調查組反映公司的有關問題,而其上級主管部門上海市國資委也對公司進行了一次調查。
這次調查結果顯示:“上海國資經營公司對房地產領域的委托貸款有70多億元,超過公司對重大市政工程、基建等領域的投資。這70多億元當中,有80%以上貸給了民營房地產企業,委托貸款年利率則是6%~15%。”
本刊記者走訪的上海當地一位房地產從業人士認為,作為融資的一種手段,單純從行為本身來看,問題不是太嚴重,此前國家也并無明文規定禁止這一行為。而從國資經營公司的角度,將資金貸出去獲利也屬正常,況且房地產還款能力比較強,還有不動產做堅強的后盾。
他表示,國資進入房地產業“在關鍵時候有利于幫助開發商渡過難關,穩定房價。”同時,他也并不否認有些錢“貸給了不恰當的行業和企業。”
根據上海國資經營公司網站資料顯示,該公司成立于1999年10月15日,注冊資本50億元,是經上海市政府批準成立的國有獨資有限責任公司。作為上海市政府批準成立的一家市管綜合性國有資產經營公司,其主要任務是通過市場手段,盤活市政府授權經營的國有資產。
從業務范圍上來看,國資經營公司的主要業務為資產經營、資產托管、實業投資及其相關的咨詢服務,后來還增加了資本運作相關的擔保業務。
憑借其獨特的政府公司地位及對雄厚國有資本的運作,上海國資經營公司在資本市場上早已名聲鵲起,儼然成為具有政府背景的資本市場大投行,影響力不斷擴大。
據調查,在這70多億委托貸款中,80%以上流入了民營房地產公司,合作項目達60多個。前述房地產從業人士認為,這70多億元投入上海房地產客觀上起到了托市的效果,肯定對前兩年居高不下的房價起到某種程度的哄抬作用。如果將全部貸款追回,將會對上海樓市造成新一輪影響。
房地產行業本身是一個資本密集型行業,正是由于在當前銀根不斷收緊的宏觀調控形勢之下,開發商從銀行獲得貸款的間接融資渠道受到了限制,才不得不轉而尋求其他的融資途徑,委托貸款就成為這種新的融資途徑之一。
按照前述房地產從業人士的說法,“國家沒有規定企業的錢不可以借出去用,只是不讓直接借而已。”
70億的進退游戲
根據《貸款通則》的定義,委托貸款是指由政府部門、企事業單位以及個人委托人等提供資金,由貸款人(受托人)根據委托人確定的對象、用途、金額、期限、利率等代為發放、監督使用并協助收回的貸款。
據熟悉上海國資委托貸款模式的內部人士透露,上海國資經營公司對房地產企業或項目進行委托貸款有三種主要操作模式:
其一是“四證不全”者。根據《商業銀行房地產貸款風險管理指引》要求,“商業銀行對未取得國有土地使用證、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建筑工程施工許可證的項目不得發放任何形式的貸款。”在此情況下,先由上海國資經營公司提供委托貸款,房地產商獲得資金后繳納相關資金使“四證”齊全,獲得銀行貸款后歸還國資經營公司提供的資金。
其二是“四證”不全、且項目自有資金未達到35%的房地產商。國資經營公司先注入一筆資金參股項目公司使其自有資金比例達標,然后再委托貸款給該公司。項目完成后,房產商再回購國資經營公司所持股權,同時歸還委托貸款資金。
第三種是,房地產商資金特別緊張,國資經營公司注入資金參股,使其35%的項目自有資金比例達標,然后對項目進行委托貸款。企業不回購國資經營公司持有的股權,房地產商給國資經營公司支付固定回報。
近年來,上海國資經營公司的貸款規模逐年增大,從2003年的不到10億元,上升到2004年的30多億元,直至如今的70億元。
[1]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