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A股市場可謂“陰雨連綿”,不僅下跌幅度大,而且持續時間長。股市跌成“無底洞”,基金、QDII等投資品種也沒好日子過,市場持續萎靡。昨日雖有央行宣布下調貸款基準利率和存款準備金率的利好,但受外圍股市大幅下挫影響,疲弱不堪的滬深股市依然反彈難期,個股跌多漲少,滬指跌至1974.39點,再度創下本輪下跌新低。
資本市場的持續低迷催生投資者的保本投資意識,穩健型低風險的銀行理財產品成弱市新寵,投資者在高風險的股票、商品市場被壓抑的投資需求,轉而進入收益相對穩健的銀行理財市場尋求釋放。
穩健風格成弱市主旋律
據新浪網近日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共有57984人參加),關于“股市在經過大跌后能否出現反彈?”的問卷中,選擇不會有大幅反彈的占到54.63%;選擇繼續震蕩占17.5%,也就是說有逾七成的投資者依然對市場持悲觀態度;而在另一項“您認為會有后奧運行情的出現嗎?”調查中,選擇“不會”的占到69.48%,而僅有12.09%受訪者認為“會有后奧運行情”……資本市場信心的低迷由此可見一斑。
市場的持續萎靡令投資者的保本投資意識逐漸增強,相應的,也給穩健型的銀行理財市場迎來了巨大的發展機遇。數據表明,盡管各種銀行理財產品的收益表現不同,但其發行規模卻呈節節攀高的態勢。根據西南財大信托與理財研究所的統計,今年8月份,35家商業銀行共發行理財產品576款,數量較7月份再升8.7%,而與1月份的343款相比,增幅更是高達70%。
保本低風險理財產品的熱銷,說明穩健風格已成弱市主旋律。投資者在高風險的股票、商品市場被壓抑的投資需求,轉而進入收益相對穩健的銀行理財市場尋求釋放。然而,理財專家提醒,穩健風格已成當前理財市場主旋律,對于一些看似風險較低的產品投資者仍然應該認真加以甄別,保證資金安全。專家認為,選擇銀行理財產品也要對比衡量,盡量“貨比三家”。并非預期收益越高的產品就越好,一定要看清產品的結構情況和對于應對風險的條款,是否保本,可否提前贖回,可否質押,有無管理費等等。實際上,同類的產品在各家銀行的預期收益也會出現差異。
理財期限呈短期化
市況不好,低風險的產品自然受到歡迎,各金融機構也開始轉變產品設計理念,開始走穩健路線,適時推出一些固定收益類的低風險理財產品。投資債券、票據、信托等市場的理財產品開始大量發行。如一些銀信合作的理財產品,資金運用于央行票據、房地產、市政建設、貸款等渠道,能有效地為客戶規避股市震蕩造成的收益損失。
與去年新股理財產品一枝獨秀相比,如今人民幣信貸類和票據類理財產品成為市場主流,理財期限呈現短期化的趨勢。據統計,8月份,理財期限在6個月以內的短期產品發行了413款,市場占比增至71.7%。從投資風格上來看,穩健風格仍是8月份銀行理財產品的主旋律,穩健型理財產品占比92.7%,其中包括199款信貸類理財產品。
8月份到期的銀行理財產品,除QDII外,其余品種普遍實現了預期收益。據西南財經大學理財研究所最新報告,8月份共有321款銀行理財產品到期,其中到期收益率等于預期收益率的產品占比84.42%,高于預期收益率的產品占比6.23%,總體上看收益實現良好。信貸資產類理財產品表現搶眼,收益率逆市攀高。據普益財富的統計,8月份最后一周33款6個月期以下產品的平均收益率達到5.17%,14款6個月至1年期限產品的平均收益率接近6%。
銀信理財產品占主流
據普益財富最新的統計顯示,今年8月,銀信合作理財產品繼續保持15%以上的增長,信貸類產品規模為199款,但相比上月228款有所減少。另一方面,在信貸資產類產品出現下降后,今年8月票據資產類理財產品后來居上。其發行量為137款,占本月銀信產品總數的37.13%。
業內人士指出,固定收益類的銀行理財產品之所以受到歡迎,與其本金有保障,收益有保證有關。銀行的信托類理財產品一般是將募集資金投向風險較低、收益相對較高的優質企業項目。從歷史數據看,該類產品一般都能達到預期最高收益率,并且風險較低,所以,銀行信托類產品的穩健性,往往優于結構型產品。近期到期的信托類產品中,多款均達到預期收益上限。票據類理財產品之中由于保證本金的比較多,今年發行的大約300款產品中有63款是保證本金的,其中甚至有11款保證收益,低風險加上比較高的收益使得這些產品在同類產品中具有最高的投資價值。
專家觀點
風險依然存在
理財專家提醒投資者,即使信貸資產類和票據類理財產品是穩健的理財產品,但是風險依然存在。如信貸資產類理財產品可能由于信用主體未能及時償還貸款或無法完全償還貸款本息而造成投資者的損失。而票據類理財產品也可能由于票據無法承兌而造成投資者損失。又如自去年銀監會叫停了商業銀行對融資性信托提供擔保后,此類信托類理財產品的風險不再轉移給擔保銀行,而完全由投資者自行承擔。在選擇此類產品時一定要關注其所投向企業的信用程度和綜合實力,同時了解把握推出該類理財產品的商業銀行選擇優質客戶、優質資產、履行理財受托人和資產管理人的能力,切實為自己防范和控制好此類理財產品的風險。
因此,如果銀行能對產品本身進行承諾,保證本金甚至是保證收益的話,無疑更能降低產品的風險。理財專家同時建議,投資者不應盲目跟風或被較高的收益率所迷惑,應該更加注重保證本金甚至保證收益。(宋宋 秋寧)
圖片報道 | 更多>> |
|
- [個唱]范范個唱 張韶涵助陣破不和傳言
- [情感]男子街頭菜刀劫持女友
- [電影]《非誠勿擾》片花
- [國際]烏克蘭議員在國會比試拳腳
- [娛樂]庾澄慶說沒與伊能靜離婚
- [星光]小S臺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語晨與周杰倫緋聞成焦點
- [科教]南極科考雪龍船遭遇強氣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