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請問這是家庭電話嗎?我是北京市社情民意調查中心的訪問員,我們正在進行一項有關‘家庭理財意識’方面的調查,很想聽一聽您的看法,耽誤您幾分鐘時間,可以嗎?多謝您的支持和配合!”2007年12月21日至24日,本報委托北京市社情民意調查中心進行的“2007市民家庭理財意識專項調查”全面展開。在這個時間段中,共獲取有效樣本5207個,覆蓋了全市18個區縣不同收入水平的家庭。
在有“理財元年”之稱的2007年,朝夕生活在皇城根下的北京人又對投資注入了多少熱情,投入了多少精力?平心靜氣盤點一下,在一年的激情投資中,北京人的收益到底如何?來自18個區縣普通市民的調查結果顯示,2007年京城股民基民僅兩成報虧。
有人說,2007年是中國人投資理財意識覺醒的一年。身邊的成功案例、媒體接二連三的報道,讓普通市民看到在銀行儲蓄之外,原來還有這么多“錢生錢”的理財方法。當負利率吞噬著人們的儲蓄熱情的時候,投資理財卻讓人們看到“跑贏CPI”的機會。
除了股票、基金這兩種2007年提及率最高的投資方式,還有不少市民選擇了另辟蹊徑。他們或堅守房產、債券等傳統理財陣地;或嘗鮮黃金、期貨、銀行理財產品、投資連結保險等投資領域;更有人甘心涉險,參與地下錢莊集資。
●理財家庭不到四成
“全民炒股”、“全民投資”說得這么熱鬧,但調查發現,在北京真正參與各種投資理財行動的人只在被訪者中占了不足四成。在5207個被訪家庭中,“全部銀行儲蓄”的有1415個;部分投資理財的1798個;全部投資理財的208個;無剩余資產,只能“作壁上觀”的1786個。如果只簡單地按照是否投資理財劃分,切實有投資理財行為的只有2006個,僅占所有樣本總量的38.53%。
那么,什么年齡段更容易接受理財的觀念?又是誰掌握著一個家庭的理財大權呢?按年齡段分析,26歲至45歲的中青年直接參與理財活動的人數明顯高于其他年齡段,而對投資理財這種新生事物的熱情仿佛隨著年紀的增長而遞減。在手握家庭理財大權的人中,在多數家庭中起到“錢匣子”作用的女性明顯占了優勢。根據調查,在2006個參與理財的家庭中,有875個男性、1131個女性起到決定性作用。
●八成人2007年沒賠本
任何投資都是有風險的,但真正算起來,投資理財確實讓不少北京人嘗到了甜頭。雖不是人人盆滿缽滿,起碼絕大多數市民并沒有因此蒙受什么損失。81%的被訪者表示2007年的理財至少沒賠,賺到錢的占所有投資者比例的41.4%。
都是沒有折本,差距可是天差地別。按盈利水平看,85%表示自己賺到錢了的被訪者,平均盈利水平在50%以內。資產翻番、賺到大錢的“幸運兒”只有4.7%。在16.7%表示自己年度理財失利虧損的被訪者中,85.7%的損失在30%以內,51%以上巨額虧損的也有2.7%。
●急進保守風格“兩頭熱”
對風險的承受能力不同,市民投資也表現出“保守”與“急進”兩種截然相反的風格。當被問到用于投資理財的資金在家庭貨幣資產的比例時,88.3%的被訪家庭表示,理財投入低于家庭貨幣資產總量的一半,65.2%的被訪者投入理財的資金量低于家庭貨幣資產總量的30%,其中更有24.4%的人只試探性地投入了不足10%。
在大多數人只停留在試探性投資的階段時,也有少數人毫不避諱地把全副身家押在了理財產品上。這種把自己一半以上的積蓄一股腦兒扔進理財市場的例子,大約占到被訪家庭總數的10%。
在各種理財方式鋪天蓋地而來時,北京人投資理財明顯各有偏愛,在我們所列出的9種投資方式中,不少家庭選擇了不止一種理財方式。其中選擇基金投資的最多,占67.9%;其次是股票,為45.2%;然后依次是投資連結保險22.8%,銀行理財產品20%,房產投資11.2%,債券投資10.3%,黃金投資4.6%,期貨投資1.1%。令人有些擔憂的是,0.4%的投資者竟然鋌而走險,參與了地下錢莊的集資。
由于每種理財方式需要的資金量不同,北京人自己在進行理財時,也顯示出主次有別。比如,選擇投資股票的北京人,投入的資金數量占其貨幣資產總量的27.39%;基金、期貨和銀行理財產品基本持平,為21%左右;但對于房產這種至今幾乎穩賺不賠的投資項目,投資者往往孤注一擲,大手筆地拿出了自己金融資產的42%。
●學歷越高收益越好
同樣是投資理財,是不是受教育程度越高,盈利水平越高呢?答案是肯定的。
根據調查產生的交叉分組數據,在進行投資理財的2006個家庭中,受過初中文化教育的投資者中有30%賺錢;高中畢業者的盈利比例上升到34.3%;中專畢業37.5%;大專40.5%;本科畢業盈利比例占48.9%,已接近半數;研究生及以上學歷則一下躍升到67.3%。
從盈利水平看,研究生以上學歷的投資者中,16.7%的人獲得了50%至100%的高收益。但也許是因為受教育層次較高的人更偏愛一些高風險的投資項目,這使一些受教育程度較高的家庭也出現了虧損比例升高的問題。
●物價是理財出發點
從更宏觀的角度審視2007年的理財熱,我們不難看到市民投資理財意識覺醒所折射出的一些社會問題。在調查過程中,讓北京家庭選擇“就家庭理財而言,2007年您最關注的問題是哪個”,并且只能作出唯一的選擇時,關注度最高的是物價。物價之后,才是股票、基金,之后是勞動合同法和人民幣升值。
從全國的情況看,2007年的物價水平從1月份時上漲2.2%一路飆升到11月時的6.9%。在北京,2007年11月的CPI也同比增長了5.3%,柴米油鹽漲價帶來的直接壓力,使家庭理財成為減壓的一種方式。
而當股評家們把PPI、CPI等宏觀經濟術語作為影響股價的新聞,評述它們與大盤走勢、緊縮政策、宏觀政策之間的契合性時,不少股民在深刻理解了“你不理財,財不理你”的同時,也認識到理財與現實的社會環境、宏觀政策休戚相關,開始半路出家惡補宏觀經濟知識,無心插柳地引發了一場難得一見的經濟常識的掃盲運動。
圖片報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