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基金不斷走進平民理財生活的今天,投資者面臨眾多的基金產品,究竟應當如何選擇呢?盡管不同的投資者會存在不同的認識差別,但總是存在一些最基本的通用的投資策略和方法。我認為,以下七個方面可以作為投資者選擇基金的標準。
第一,凈值能否持續增長。無論是一般的開放式基金,還是創新型基金;無論是主動型基金,還是被動型基金,可以說凈值的持續增長才是提高投資者收益的基本動力。因此,將基金未來的凈值增長幅度作為基金未來是不是具有真正投資價值的標尺是非常必要的。
第二,基金品種是否與自身投資偏好匹配。可以說,凈值增長較快的基金,往往伴隨著投資風險的放大。但投資者是不是能夠適應這種風險,還需要投資者進行相應的風險測試和評估,而不能盲目選擇。一般來講,中青年人的抗風險能力較強,可以適當配置股票型基金,而老年人則隨著年齡增長及收入的減退,可以選擇低風險的債券型基金,以求基金投資收益的穩定性。同樣,有實際現金需求,且對資金的流動性要求較高的投資者,可以選擇貨幣市場基金。
第三,基金品種是否與自己的投資目標契合。對于投資者來講,制定不同的短、中、長期投資目標是非常重要的。制定短期目標的投資者,就不能在股票型基金上選擇過多的資產配置;有中長期目標的投資者,可以選擇指數型基金或者股票型基金,來分享經濟增長帶來的資本增值的機會。可見,制定基金投資目標與選擇基金的重要性。
第四,付出的投資成本和費用是不是最優。以較小的資金購買到較多的基金份額,是投資者降低購買基金成本的有效措施。但正如商品一樣,一分價錢一分貨。具有良好成長性、基本面優良、服務周到的基金管理人旗下的基金產品,往往也會給予較高的費率定價。這也是需要投資者加以注意的。而完全以成本高低和費率優惠與否作為選擇基金的標準是不足取的。
第五,基金管理人的資質和運作實力是否能夠有效支撐基金凈值的高成長。也就是說,投資者選擇基金時,需要選擇優秀基金管理公司旗下的優質基金。因為這類基金的基金管理人都具有一定的運作經驗,特別是具有一定的市場品牌信譽和認可度。
第六,基金在家庭資產中的配置是否合理有效。這也是投資者實現預期投資目標的基本措施。按照不將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的投資理念,投資者也不宜將家庭資產全部用于購買基金產品,特別是集中購買高風險的股票型基金。而是應當運用“三分法”或者“100-年齡”等方法進行相應的資產配置。(清波)